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聚焦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世界大洋航道开通。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私人投资的海外贸易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本来可能发展国际贸易的海商集团,不是在战斗中被摧毁,就是被管理海外贸易的派捐或被皇室掠夺了利润,没有积累为国际贸易的资本。正当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经济体系的时代,中国不但没有把握这个时机,还加以种种阻力,错过了可能获得的资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麦尊对华政策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要求的“未来的保证”是如何实现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结合当时世界发展的历史背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变化的趋势。
材料一 15世纪,世界大洋航道开通。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私人投资的海外贸易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本来可能发展国际贸易的海商集团,不是在战斗中被摧毁,就是被管理海外贸易的派捐或被皇室掠夺了利润,没有积累为国际贸易的资本。正当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经济体系的时代,中国不但没有把握这个时机,还加以种种阻力,错过了可能获得的资源。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本训令的内容,可以扼要说明如下:……你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是在要求对过去的赔偿和对未来的保证;并且对这两件事的任何一件,都不想信赖交涉以达成目的;但是已经派出一支海军陆战队,奉命立即开始采取为达成上述目的所必要的步骤。——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子爵致奉命与中国政府交涉的全权公使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而且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及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改变。总而言之是一次“相当深刻的变化”。——摘编自《聂宝璋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试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麦尊对华政策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要求的“未来的保证”是如何实现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结合当时世界发展的历史背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变化的趋势。
2.
法制是人类重要的政治文化遗产,不同时代的法律制度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6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第414条规定,任何人为达到增加或削减工资目的,而企图或真正造成,或继续维持集体停工,或采取暴力、威胁,或施展阴谋诡计干涉工业自由操作,或干涉劳动,都构成犯罪。有些地方的立法,例如意大利,并不以此为典范,但即使在这些地方,这部法国法典几乎仍然代表了法律的普遍态度。
(2)阅读材料二,指出《法国刑法典》第414条针对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立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特点。对于这些劳工立法的作用,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试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
韩非子 |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
西塞罗 |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 |
孟德斯鸠 | 在民主政体下……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除人民外,任何人都不能制定法律。 |
材料二 186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第414条规定,任何人为达到增加或削减工资目的,而企图或真正造成,或继续维持集体停工,或采取暴力、威胁,或施展阴谋诡计干涉工业自由操作,或干涉劳动,都构成犯罪。有些地方的立法,例如意大利,并不以此为典范,但即使在这些地方,这部法国法典几乎仍然代表了法律的普遍态度。
——(英)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有人认为,由于罗斯福新政中的劳工立法,使得劳工有了通过自己选择的工会进行劳资谈判的权利,劳工地位空前提高。最低工资、失业补助、养老补贴等等,成为有效保护人们权益的工具,政府有限度的干预正是为了让工业更自由、健康地竞争。也有人将高失业率延长归咎于旨在保持高工资和加强工会组织的新政劳工政策,不断增设的新法规和税收已经阻碍了私人投资,而这抑制了复苏。——摘编自沃尔顿、罗考夫著《美国经济史》等
(1)阅读材料一,写出三位思想家在法律本质问题上的主张,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韩非子、西塞罗、孟德斯鸠在学术史上的地位。(2)阅读材料二,指出《法国刑法典》第414条针对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立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特点。对于这些劳工立法的作用,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试简要说明理由。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曹魏政权。他即位后,对汉朝的政治进行了改革。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部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曹丕整肃朝纲,于黄初二年(221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229年“改定刑制”,提出“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曹魏认为汉代律令的内容与律目不符,所以从原律目析出,另立《劫略律》、《诈律》、《毁亡律》。这样,《新律》在汉代《九章律》之九篇基础上,新增《劫略》等九篇,同时“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改变汉律“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新律》设《刑名律》,剔除其中的具体犯罪条文,将死刑等所有罪名全部囊括其中,并将其“冠于律首”,真正具有了刑法总则的性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丕政治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曹魏政权。他即位后,对汉朝的政治进行了改革。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部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曹丕整肃朝纲,于黄初二年(221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229年“改定刑制”,提出“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曹魏认为汉代律令的内容与律目不符,所以从原律目析出,另立《劫略律》、《诈律》、《毁亡律》。这样,《新律》在汉代《九章律》之九篇基础上,新增《劫略》等九篇,同时“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改变汉律“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新律》设《刑名律》,剔除其中的具体犯罪条文,将死刑等所有罪名全部囊括其中,并将其“冠于律首”,真正具有了刑法总则的性质。
——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曹丕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丕政治改革的积极作用。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
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据《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2题)
5.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B.体现了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的合作 |
C.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
D.粉碎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
6.
1935年,上海《中华》杂志刊出“小朋友的新生活”一文,下图是其中两张用真人演示日常生活的照片。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幼儿教育已经比较普及 |
B.媒体倡导新式生活规范 |
C.落后的鞠躬礼仍受追捧 |
D.西装和中山装尚未流行 |
7.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一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的广告,这是有据可查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条消费品报纸广告。此后,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逐渐兴起。这说明
A.企业不受计划经济束缚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 |
C.企业经营开始面向市场 |
D.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建立 |
8.
读“186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统计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
B.世界贸易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 |
C.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造成世界贸易停止 |
D.关贸总协定推动了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
10.
如何看待道德,东西方思想家中有人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人认为“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也有人提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观点的有
①孔子
②墨子
③苏格拉底
④薄伽丘
①孔子
②墨子
③苏格拉底
④薄伽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途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听古话。至说三国者,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嘻唱快。”这可以印证当时
A.宋词的语言不避俚俗 |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
C.《三国演义》已成书 |
D.市民丰富的文化生活 |
12.
历史的演变纷繁复杂。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 司隶校尉 | 五均官 | 丝国 | 庠序 |
② | 国师 | 木活字 | 青花瓷 | 《汉汲黯传》 |
③ | 道统论 | 柜坊 | 立井水车 | 市署 |
④ | 票拟 | 织金绒 | 传奇剧 | 《醒世恒言》 |
A.①③②④ |
B.②③④① |
C.③④①② |
D.④①②③ |
13.
1899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华莱士出版了名作《奇妙的世纪》,该书认为19世纪经历的科学进步较人类先前所有世纪经历的还要多。以下事件不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
B.《物种起源》的出版 |
C.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
D.《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发表 |
14.
有人评论某长篇小说:“运用了绚丽而夸张的语言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暴露在了大家眼前,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愤怒与不满,也憧憬了内心深处的理想世界。”从艺术风格上看,下列作品最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悲惨世界》 |
B.《高老头》 |
C.《安娜·卡列尼娜》 |
D.《老人与海》 |
15.
一战后协约国认为,必须通过同时击败和瓦解俄国、哈布斯堡帝国和土耳其帝国来削弱德国,以填补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大量空白地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协约国提出
A.委任统治 |
B.分区占领 |
C.民族自决 |
D.集体安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