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精彩纷呈,文学艺术作品随着时代变迁呈现鲜明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了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难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2)材料二“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是指怎样的社会状况?它给欧洲文艺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了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难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自于平《晚清小说外围论》
材料二 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理的。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较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和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2)材料二“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是指怎样的社会状况?它给欧洲文艺带来什么影响?
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工科、师范、农林,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系迁至内地组建新学校。到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较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材料三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 (共6题)
3.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反映了
A.党对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视 |
B.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 |
C.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落实 |
D.高校改革促进教育的进步 |
4.
新中国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下表中的成就,主要是因为( )
| 1965年学校数量 |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 1965年在校生数量 |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
高等学校 | 434所 | 1.1倍 | 67.4万人 | 3.3倍 |
中等学校 | 80993所 | 14.1倍 | 1432万人 | 6.9倍 |
小学 | 1681939所 | 4.9倍 | 11626.9万人 | 3.9倍 |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
D.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
5.
1952年,速成识字法得到推广,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即:学习注音和拼音;大量突击,认识单字;大量阅读、写字与写话,平均每人每天可识字100个左右。该教学方法
A.引发了人们急躁冒进的情绪 |
B.导致了文化领域“左”倾错误 |
C.违背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 |
D.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
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全面批判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文革”时期,教育管理者鼓励学生对苏联教育模式“造反”,使杜威的教育思想潜移默化地主导了“教育革命”。这反映出
A.多元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
B.教育从全盘苏联化转向全盘西化 |
C.教育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
D.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教育的发展 |
7.
如图是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描绘了巴黎一个露天舞会的热闹场面。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近景一组人物的描绘上,阳光照在坐着的女士的嘴和下巴上,眼睛和前额处在阴影中,生动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这幅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


A.兴起于19世纪初的法国 |
B.注重反映现实生活 |
C.借助了光学领域的新成就 |
D.表现手法比较怪诞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