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河南省三门峡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385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2/7/4

1.选择题(共6题)

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为了更好地发挥气象卫星的作用,更准确地_______天气和气候变化,一些气象专家和航天技术专家正在联手研究,构想更先进的气象观测系统。
(2)经典作品的特点是“耐读”,每读一遍都可能有新的发现,细细______,又往往有新的感受。读者在反复的咀嚼中,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
(3)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________,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A.测量品尝因为/所以B.测量品味因为/因此
C.预测品味因为/所以D.预测品尝因为/因此
2.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各个构件都配搭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②桥上的人行道上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③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
④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
⑤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
⑥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
A.⑤⑥③④①②B.②③④①⑥⑤
C.⑤⑥②③④①D.⑥②③④①⑤
3.
(题文)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受观世音菩萨点化皈依佛门,跟随唐僧到西天取经。
A.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赞美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个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顽强的奋斗精神。
B.《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作品中的外祖母勤劳、善良、乐观、智慧,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她对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整个小说的结构宏伟完整,众多人物一个引一个,每个英雄故事都像一篇英雄传记,传记间一环套一环。
D.《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化、筋斗云等本领,因大闹天宫被
4.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捉妖记》里有共享的价值观、成熟的操作经验、诚意的创作态度。观众很挑剔,也很容易满足,前提是电影人对电影、对观众有足够的诚意。敬畏观众才能收获掌声,收获票房。这是《捉妖记》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艺术效果“丰收”的关键。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必须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5.

走基层,才能接地气;沾泥土,才能心连心。作家路遥根据从中国大地上获得的鲜活素材,创作出了全景式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因此获得茅盾文学奖。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作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文化来源于生活并提升人的境界

6.

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

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2.现代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级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我国古代建筑是如何以“柔”的办量来抗震的呢?
③其一,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而西方数千年间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不仅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而且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
③其二,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拱、榫卯:抗震的关键。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积,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⑤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粱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物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丝笪盔堂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⑥鸢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同时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这也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⑦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其他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都为古建筑抗震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裁,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再如在高大楼阁的暗层中设置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这些既令我们惊奇,也令我们自豪。
【小题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建筑版太极拳”?(2分)
【小题2】请简单概括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良好抗震作用的原因。(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③段中划线的“相当的”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文(共1题)

8.
作文
题目:
(一)为    而陶醉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见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仅泪流满面。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把她引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窗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空顿时明朗,脸上露出了笑容。老人趁机对小女孩说:“孩子,打开不同的窗户,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千万别开错了窗户呀。”
要求:①任选一题作文。若选第(一)题,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若选第(二)题,请根据材料寓意,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作文。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