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只要各级政府集思广益,扎实工作,加大教育和监管力度,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
B.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可是菲律宾当局却别出心裁地一再篡改历史,制造南海紧张局势。 |
C.《水浒传》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 |
D.钟山地势开阔,环境优美,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中山陵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
2.
下面的句子里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防止学生溺水悲剧不再发生,学校加强了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峰顶。 |
C.通过对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使得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
D.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拟于今夏“探触”7000米深海,届时“蛟龙号”有望再度刷新我国载人深潜的深度纪录。 |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16年“3.15” 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
4.
填入横线处的四句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 , ,
, ,努力成为信念坚定、知识丰厚、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①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②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③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④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青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 , ,
, ,努力成为信念坚定、知识丰厚、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①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②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③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④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④① | C.④③②① | D.①③④② |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小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陈斌 沈俭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昨日在沪举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选自《东方早报》2005年7月)
【小题1】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3分)
【小题2】从全文看,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句中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4】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大胆想像,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4分)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陈斌 沈俭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昨日在沪举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选自《东方早报》2005年7月)
【小题1】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3分)
【小题2】从全文看,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句中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4】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大胆想像,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4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