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和约的看法。
1959年5月,中共中央在给西藏工委《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的批示中指出:目前西藏地区的任务是,结合平息叛乱的斗争,采取边打边改的方法,完成全区的民主改革。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以三反(反叛乱、反乌拉、反奴役)双减(减租减息)为内容;第二步,以实行分配土地为内容。……明令宣布那些参加叛乱的上层反动分子、寺庙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土地,由原耕种的农民耕种,并在今年实行“谁种谁收”,以后再行分配土地的政策。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贵族的土地和多余的农具、耕畜、房屋,一律仿照内地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办法,实行赎买政策,对牧区的政策,应当同农区有所不同。……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人身依附,解放农奴和奴隶,废除农奴主及其代理人的一切封建特权,废除寺庙的一切封建特权(包括委派官员,管理市政,私设法庭、监牢、刑罚,没收财产,流放人民,私藏武器,干涉民刑诉讼,干涉婚姻自由,干涉文化教育事业,破坏生产等)。……必须迅速地确定所有制,以安定牧区人民的生产情绪,没收参加叛乱的牧主的牲畜分配给牧民,实行“谁放牧归谁所有”的政策;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牧主的牲畜仍然归牧主所有,实行牧工牧主两利政策。
请回答:依据材料,归纳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的特点。(6分)
2.单选题- (共16题)
A.政治上是殖民地社会,经济上是封建社会 |
B.政治上经济上受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封建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因素已得到一定发展的社会 |
C.政治上由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上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 |
D.部分地区是帝国主义控制的社会,部分地区还是封建统治控制的社会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

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
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奋斗目标 |
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
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 | B.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侵略斗争 |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
A.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 | B.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 D.南方出现分裂倾向 |
A. 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B. 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 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D. 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
A.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五日 | B.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月五日 |
C.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 D.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五日 |
A.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愤慨 | B.要求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愿望 |
C.反对内战收复失地的愿望 | D.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呼声 |
A.美国企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
B.美国企图继续阻止中国加入联合国 |
C.美国认识到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控制了联合国 |
D.美国继续准备武装干涉中国并继续控制台湾 |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源 |
A.民为邦本,要依靠人民使国家富强 |
B.学习西方,把先进技术用来维护礼乐教化 |
C.实行变法,既学西方又保持传统 |
D.反对洋务,借民为邦本来抗拒任何新变化 |
A.批判新旧调和的主张,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
B.否定传统政治伦理,建立民主制度 |
C.抨击传统伦理纲常,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
D.反对儒家等级观念,调和中西文化的冲突 |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
A.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
B.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C.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3.选择题- (共6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 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