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七校八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376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3/1/8

1.选择题(共2题)

1.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2.丙氨酸的R基为﹣CH3,赖氨酸的R基为﹣C4H10N,在它们缩合成的二肽分子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分别为(    )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文后题目。(14分)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小题1】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都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语删除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2分) 【    】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D.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小题4】苏州园林是能工巧匠和官场文人共同合作的结晶,苏州历史上出了许多状元、进士。历经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浮沉,哪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状元、进士们便想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人生价值和宇宙观,苏州园林便应运而生。请根据下列材料探究园林设计建造者的处世理想和生活情趣。(4分)
①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苏舜钦《沧浪亭》
②“网师园”:网师,即撒网的渔翁。“渔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隐逸者的典型形象。
③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楹联
④斗酒纵横廿一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拙政园联
⑤苏州园林里有植物100余类,250余个品种。其中荷花是许多园林的传统花卉。如拙政园,其中与荷有关的建筑就有很多处:藕香榭、留听阁、芙蓉榭、远香堂、香洲等。
4.
阅读熊召政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完成文后题目。(10分)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在扬州留下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我们一车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扬州在江南,知道到了扬州才知道不需过长江,回来后查的资料,才知以上。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3.其他(共1题)

5.
下面语段在用词、表达上都有错误,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不超过5处)。(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对于中国来说,莫言获奖应该是一个提醒。为莫言获奖欢呼没有错,关注获奖更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坛应该从莫言获奖上找回曾被我们忽略的人文情怀和文学造诣,抛却浮燥之风,踏踏实实地创作,像莫言那样立足生活,深入社会基层和最底层,瞄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脉博,深刻揭示小人物,那么中国文学才会因莫言获奖而走向世界,才会迎来文学的繁荣、文学的复兴和文学的辉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