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1.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断章取义(篇章) 寻章摘句(搜寻) 太盛则矫(做作) |
B.不言而喻(比喻) 吹毛求疵(毛病) 怡情傅彩(增添) |
C.心无旁骛(追求) 务于精熟(致力) 百行业为先(德行) |
D.格物致知(推究) 强聒不舍(啰嗦) 以经验范之(衡量) |
2.
下列语句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_______在创作思想上,______在艺术风格上,_______必须很有点邪劲儿。
A.要么 要么 都 | B.不仅 也 那么 |
C.无论 还是 都 | D.与其 不如 就 |
5.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①辛弃疾的词何以以豪放著称?②它不是用墨写就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③辛弃疾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④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⑤有人说他的豪放继承了苏东坡。⑥但苏东坡正当盛世,其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辛弃疾呢,胡尘飞、金戈鸣壮就了其词威,民族仇、复国志炼就了其词魂。⑦辛词的豪放,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飞翔,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燃烧,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炸响!
A.文段①②句运用设问手法,对辛弃疾词以豪放著称的原因发问,并自问自答,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引发共鸣。 |
B.文段④句“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辛弃疾政治命运的跌宕起伏及其倍受煎熬的境况。 |
C.文段⑥句中“胡尘飞、金戈鸣壮就了其词威,民族仇、复国志炼就了其词魂”,运用对偶,集中表现了辛词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了辛词有别于苏词的豪放。 |
D.文段⑦句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辛弃疾的得意与自满,也突出政治经历对辛弃疾创作的重大影响。 |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共6分)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150米左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还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小题1】选文①—④段,先介绍____________,然后介绍____________,最后介绍____________。(3分)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世博轴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夏季工作的流程。(3分)
材料: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直接构成了由江水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两大技术组成的绿色中央空调系统。世博轴空调系统的4个机房中,3个采用了土壤源技术,1个采用了江水源技术。这种全新的空调系统,不会像传统中央空调那样消耗大量电能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而是利用黄浦江水和土壤,夏季用来制冷,冬季用来供热,100%采用再生能源。根据季节不同,两种能源还各有侧重。夏季,江水源满足世博轴70%的供冷需求,土壤源为补充;冬季,由于上海冬季黄浦江水的最低温度可降至4摄氏度,冬季供暖的“力道”不足,土壤源满足世博轴60%的供暖需求,江水源为补充。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150米左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还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小题1】选文①—④段,先介绍____________,然后介绍____________,最后介绍____________。(3分)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世博轴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夏季工作的流程。(3分)
材料: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直接构成了由江水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两大技术组成的绿色中央空调系统。世博轴空调系统的4个机房中,3个采用了土壤源技术,1个采用了江水源技术。这种全新的空调系统,不会像传统中央空调那样消耗大量电能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而是利用黄浦江水和土壤,夏季用来制冷,冬季用来供热,100%采用再生能源。根据季节不同,两种能源还各有侧重。夏季,江水源满足世博轴70%的供冷需求,土壤源为补充;冬季,由于上海冬季黄浦江水的最低温度可降至4摄氏度,冬季供暖的“力道”不足,土壤源满足世博轴60%的供暖需求,江水源为补充。
3.语言表达- (共1题)
9.
综合性学习(8分)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于10月11日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一事件令无数中国人不胜激动,诺贝尔奖也一下子将国人的眼球吸引了过来。
某校初三学生收集了以下材料,请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1901年到2012年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统计表
【注】诺贝尔奖共设立和平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经济学奖6个奖项。
【小题1】分析以上表格,概括出中国在获得诺贝尔奖方面的现状。(3分)
【材料二】
美国物理研究所的菲利普·谢韦说:“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难道是因为美国人更优秀吗?大概不是。总的来说,这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然。”美国通过国家和私人资金来源向基础研究投入了数十乃至上百亿美元的经费。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丽塔·科尔韦尔表示该基金会在多名得主获奖之前向他们提供了资助,而贝尔实验室这样一些由公司资助的项目,也将无数美元用于研究上。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认为:近十年来,我国科研实力大大提高,提高到只要国外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紧跟没问题,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应该更多地鼓励对科研原创性有追求的年轻人。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
【材料四】
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
【小题2】诺贝尔奖被视为各领域的最高奖项,对获得更多诺贝尔奖我们有着极大的期待。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为我国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提出三条建议。(3分)
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一事和未来中国诺贝尔奖方面的发展,人们热切关注。有人写了一个上联,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对出下联。(2分)
上联:莫言得奖填补空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于10月11日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一事件令无数中国人不胜激动,诺贝尔奖也一下子将国人的眼球吸引了过来。
某校初三学生收集了以下材料,请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1901年到2012年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统计表
国家 | 得主总量 | 自然科学三项奖 | 其他奖项 | 2012年得主 |
美国 | 331 | 235 | 94 | 5 |
英国 | 114 | 76 | 38 | 1 |
德国 | 102 | 68 | 34 | 0 |
法国 | 64 | 31 | 33 | 1 |
俄罗斯 | 27 | 13 | 14 | 0 |
中国 | 1 | 0 | 1 | 1 |
【小题1】分析以上表格,概括出中国在获得诺贝尔奖方面的现状。(3分)
【材料二】
美国物理研究所的菲利普·谢韦说:“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难道是因为美国人更优秀吗?大概不是。总的来说,这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然。”美国通过国家和私人资金来源向基础研究投入了数十乃至上百亿美元的经费。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丽塔·科尔韦尔表示该基金会在多名得主获奖之前向他们提供了资助,而贝尔实验室这样一些由公司资助的项目,也将无数美元用于研究上。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认为:近十年来,我国科研实力大大提高,提高到只要国外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紧跟没问题,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应该更多地鼓励对科研原创性有追求的年轻人。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
【材料四】
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
【小题2】诺贝尔奖被视为各领域的最高奖项,对获得更多诺贝尔奖我们有着极大的期待。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为我国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提出三条建议。(3分)
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一事和未来中国诺贝尔奖方面的发展,人们热切关注。有人写了一个上联,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对出下联。(2分)
上联:莫言得奖填补空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