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从靑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與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己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賴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关注民生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从靑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與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己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賴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关注民生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2.
材料一
1952年,***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1953年初,芡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作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
——江源《中国之路》
材料三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祖国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厲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姜敏《海外见闻》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1952年,***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1953年初,芡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作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
——江源《中国之路》
材料三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祖国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厲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姜敏《海外见闻》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5题)
3.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
A.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
B.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
D.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
4.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历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 |
B.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
D.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
5.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也是百年留学史上,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 B.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
C.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 D.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
6.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 留学时间 | 留学初衷 |
第一次 | 晚晴的留学热潮 | ① |
第二次 |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 ② |
第三次 |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 科技救国 |
第四次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 ③ |
第五次 |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 创业立业 |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
7.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
8.
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
B.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
9.
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拢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 |
10.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商,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
11.
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
12.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
A.林则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14.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
B.《民报》、《天演论》 |
C.《天演论》、《时务报》 |
D.《海国图志》、《天演论》 |
15.
***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新民主主义论》 |
B.《论联合政府》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6.
“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以上观点最有可能出自于***的理论著作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B.《井冈山的斗争》 |
C.《新民主主义论》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7.
1940年初.***撰文指出:我们高举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其关键在于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内涵。这一表述反映当时
A.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变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发展 |
C.国内抗战形势发生较大变化 |
D.党派政权之争大于民族利益 |
18.
有人认为,1940 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该文章
A.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
B.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C.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
D.系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
19.
在近代中国变迁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为现代化最有效的社会动员,成为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谁抓住了民族主义这面旗帜,谁就占据了领导现代化的精神制高点。民族主义的巨大作用取决于
A.近代各个阶层的宣传鼓动 | B.推翻清政府的需要 |
C.中国沉重的灾难和屈辱 | D.日本的侵华战争 |
20.
孙中山说:“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可见
A.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 |
B.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 |
C.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 |
D.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
21.
如图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轨迹。以下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言论


A.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D.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 |
22.
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里,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新三民主义 |
23.
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
24.
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A.加强国防力量 |
B.提高国际地位 |
C.建立科研体系 |
D.服务生产发展 |
25.
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削发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是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 B.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D.“神舟”号飞船实验成功 |
26.
2016年11月17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昭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再创新高。下列对航天技术空间科技领域发展进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196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
B.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
C.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