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们与历史上的社会危机时期出现过的改革家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没有本质的区别。龚自珍诗云:“药方只贩古时丹。”魏源曰:“今必本夫古。”这些都是最好的概括。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家又大都是一些跨越时代的人物,尤其如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甚至一度身处中外战争的前沿和民族矛盾的焦点上,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冲突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思想上烙下新时代的印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相关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实际运作中“主次关系”发生转变的表现。
材料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们与历史上的社会危机时期出现过的改革家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没有本质的区别。龚自珍诗云:“药方只贩古时丹。”魏源曰:“今必本夫古。”这些都是最好的概括。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家又大都是一些跨越时代的人物,尤其如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甚至一度身处中外战争的前沿和民族矛盾的焦点上,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冲突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思想上烙下新时代的印记。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材料二:在张之洞看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道德为主,实用为辅,体用有位,各司其职,按照功能而结合起来的统一体。不过,二者的实际运作,并不像张之洞主观理想的主辅关系去排列,而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生主次关系的转变。——摘编自张昭军《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冲突”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相关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实际运作中“主次关系”发生转变的表现。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辽宁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进一步报告:“我们的思想开始活跃,现在只能说是开始,还心有余悸。”……在听取鞍山市委汇报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发表“北方谈话”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要试的经济模式。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3)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三所说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
材料一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辽宁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进一步报告:“我们的思想开始活跃,现在只能说是开始,还心有余悸。”……在听取鞍山市委汇报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少有人知的改革开放序曲:邓小平北方谈话》
材料二 要敢闯,没有一点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干劲,干不出新事业……现有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现在又搞这个东西好不好?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进行严肃、严谨的分析,才能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发表“北方谈话”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要试的经济模式。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3)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三所说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
2.单选题- (共29题)
3.
元代周达观于13世纪末出使真腊(今柬埔寨),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说:“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202.5°)……又自真蒲行坤申针(232.5°),过昆仑洋入港。”这表明
A.元朝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 B.使节交往推动了科技的传播 |
C.元代海船根据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 D.真腊在元代隶属于中国 |
4.
“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学新形式,包括豪放、婉约两大流派。”材料中的“它”应是指
A.汉赋 | B.唐诗 | C.宋词 | D.杂剧 |
5.
白居易强调诗歌“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其《法曲歌》道:“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这说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A.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 B.充满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
C.对儒学复兴起到推动作用 | D.导致诗歌的内容趋向僵化 |
7.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线条的多样和章法自然,注重感情、气势、意境的表达。甚或近于山水画中的泼墨笔法,线条舞动如游龙疾驰,“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体现出一种纵意豪放的风姿神貌。这种字体是
A.![]() | B.![]() | C.![]() | D.![]() |
8.
观察如图。对该图特点的评价较为中肯的是


A.面向生活,朴实、真切,反映时代精神风貌 |
B.体现出中国画具有意境深远、写意传神等特点 |
C.以神仙和传说中的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为主体 |
D.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的思想 |
9.
“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的弟子们……这一小撮十人在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这反映出
A.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 B.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
C.制度改革已成社会共识 | D.国人摆脱了儒学的束缚 |
10.
林则徐在1840年的奏折中说:“彼(英国军队)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这反映出林则徐
A.对敌我双方仍缺乏整体感知 | B.尚未认识到英国军队的优势 |
C.已为中英战争做出周密安排 | D.逐渐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 |
11.
在维新派眼里,“提倡民权也好,要求设立议院也罢,它们都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国家自救自强的手段”。这反映了维新派提倡民主政治的政治动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 B.早期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
C.维新变法运动的迅速兴起 | D.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现实 |
12.
从认为”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到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林则徐在思想观念上迈出了重大一步。这实际上
A.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 |
B.达到了“师敌之长技”的根本目的 |
C.已经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
D.体现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
13.
1920年,在李大钊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相继成立,吸引了校内外一批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引导他们走向工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李大钊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马克思主义 | B.在实践中寻求救国真理 |
C.培养和造就革命骨干 | D.重点改造社会制度 |
14.
陈独秀说,“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由于“三纲”说乃是孔教之根本教义,因此,孔子之道与国民教育精神的非相容性也就一目了然。这一言论
A.主张扫除国民的精神束缚 | B.揭露了孔教与帝制的矛盾 |
C.要求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 D.表现出对于旧文化的留恋 |
15.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梯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爱的、可怜的老母。”陈独秀意在说明
A.旧道德根深蒂固 | B.青年只顾谈爱情 |
C.新旧道德有区别 | D.新道德践行有误 |
16.
有研究者发现,在20世纪早期,有许多国民党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
B.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 |
C.当时革命信仰的混乱现象 |
D.当时国民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17.
孙中山说:“中国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权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做主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换句话说,就是人民来做皇帝。”这反映出孙中山
A.主张人民主权 | B.力主实现民生 |
C.提倡人人平等 | D.仍存帝王思想 |
18.
“中国也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但是现在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的时候。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这说明***
A.把实现平等作为短期目标 | B.否定了中共“一大”的纲领 |
C.始终是中国革命的指导者 | D.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国情 |
19.
1924年,孙中山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由材料可说明
A.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仍不彻底 |
B.中国革命由于列强的干涉而曲折艰辛 |
C.孙中山阶级立场发生本质变化 |
D.帝国主义对中国由友好变为武装干涉 |
20.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对满族群体与满洲贵族进行了本质上的划分,其思想观念也从整体上的大汉族主义转变为进行纯粹的反满洲政府的斗争。这反映了孙中山
A.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 B.民主革命目标的调整 |
C.民权主义思想的局限 | D.民主革命理论的成熟 |
21.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该言论
A.可适当减少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
B.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认为改革实践无需经济理论指导 |
D.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22.
1924年,孙中山指出:“土地之岁收,低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利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等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
A.重视地方政府的建设 |
B.旨在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
C.以民生改善为己任 |
D.突出地方的经济发展 |
23.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A.使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局面 |
B.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
C.彻底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 |
D.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
24.
***在对中国社会所作的阶级分析中,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独创性的贡献。这一“贡献”的意义在于
A.标志着***思想的成熟 | B.推动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形成 |
C.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 | D.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
25.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这里体现的方针政策
A.推动了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的产生 |
B.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 |
C.造成艺术创作因缺乏标准陷于混乱 |
D.致使人们对科学研究结论产生怀疑 |
27.
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国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是
A.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 B.1999年神舟飞船飞行试验 |
C.“神舟五号”飞船试验成功 | D.“神舟十号”飞船试验成功 |
28.
组织写作小组炮制批判性文章是当时流行的文艺批评方式,且文艺批评的写作主体多为以政治阐释权力的“御用”写作班子或工农兵读者,他们的政治性解读对文艺生产影响显著。当时,这类“文艺批评”
A.配合了反右倾运动的开展 | B.满足了广大群众参政的需要 |
C.有效贯彻了“双百”方针 | D.助推了“左”倾思想的发展 |
29.
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为改变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这一状况,进而解决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国政府
A.初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 |
B.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C.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
D.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0.
1949年后,我国文学创作出现盛况,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青春之歌》《红日》等。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 |
B.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
C.“双百”方针的实践 |
D.国民经济不断恢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