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重庆市第七十一中八学校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342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3/3

1.文言文阅读(共1题)

1.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湍绿潭     飞漱其间        
③清荣茂     属引凄异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小题3】对句子朗读划分节奏(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4】三峡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四季多变的美的典范。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仿照“示例”内容,说说三峡的美还体现在何处。(请勿抄写示例)(2分)
示例:三峡的美,美在山,美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
三峡的美,美在 ,美在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秋天三峡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3分)

2.现代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18分)

应县木塔为什么不怕地震
高育红
①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建成近千年来,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20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候,木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别无损伤。
②应县木塔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抗震能力,其奥妙在于其独特的木结构设计。木塔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木材是一种质量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建筑便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减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能量,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级的建筑在梁架和屋顶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坚固,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小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优雅的大屋顶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形成大屋顶需要复杂的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④斗拱是由若干斗形的的木块和方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或额枋之上,起着承担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和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的破坏程度。
⑤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设施,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连接的构建的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了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小题1】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2分)选文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多是 构架,(2分)能够通过   消减地震对自身造成破坏。(2分)
【小题2】选文第①自然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选文第②自然段加点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4】仔细阅读③~⑤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我国古代建筑有哪几种抗震手法。(4分)
【小题5】许多中国古代建筑都做到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结合,请你举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4分)

3.语言表达(共2题)

3.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 ,弃之可惜”;
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请你运用中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使之完整。(2分)
4.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是某些国家仍然在穷兵黩(dú)武,惟恐天下不乱。二战结束时,有一个美国记者兴奋地问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先生,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产生了新武器,一战中产生了坦克,二战中产生了原子弹,你认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会有什么新式武器产生呢?”“不知道”,爱因斯坦冷冷地说,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棒!”
你知道划线句子中爱因斯坦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吗?(3分)

4.综合性学习(共1题)

5.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以“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板报设计评选活动。你班的板报尚未完成,请你为它做好文字编辑工作。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艺术品、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音乐等。
材料一: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材料二:“长江之歌”诗文朗诵比赛于2006年11月27日在重庆大学艺术馆落下帷幕。
材料三: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材料四: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上面四则材料,不适合选入板报的是哪一则?请简要谈谈理由。

5.其他(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字,含16字)
本报讯(记者 李丹)通过对重庆市6个区县20余家企业的检查、暗访结果显示,重庆市水环境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水环境形势严峻。重庆不少河段水质仍受到严重污染。数据显示重庆市污染物减少了,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了,但嘉陵江水质还是没有根本好转,并呈恶化趋势。②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还存在环境污染数据不清,排污费征收使用底数不清等问题。③环保执法存在“死角”。个别地方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处理率虽达到82%,但工业污染整治仍处于低水平、补欠帐阶段,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
检查组最后建议,重庆市应认真研究解决嘉陵江污染问题,把整嘉陵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中,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