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6题)
1.
读图“亚洲某城市岛国气象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在户外,该国人们平时常穿( )
【小题2】该国淡水资源短缺,下列解决措施可行的是( )
①从邻国进口淡水 ②实施海水淡化 ③废水回收利用 ④过度开采地下水.

【小题1】在户外,该国人们平时常穿( )
A.毛衣 | B.棉袄 | C.夹克衫 | D.短袖衫 |
①从邻国进口淡水 ②实施海水淡化 ③废水回收利用 ④过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4.
A. 1人以下 B. 1~10人
C. 100~400人 D. 400人以上
【小题2】关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的描述,最佳的是( )
A. 北纬40°以南地区人口稠密,以北地区人口稀疏
B. 乌鲁木齐——台北一线以南地区人口稠密,以北地区人口稀疏
C. 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人口稀疏
D. 东经110°以东地区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人口稀疏
下图是“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A. 1人以下 B. 1~10人
C. 100~400人 D. 400人以上
【小题2】关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的描述,最佳的是( )
A. 北纬40°以南地区人口稠密,以北地区人口稀疏
B. 乌鲁木齐——台北一线以南地区人口稠密,以北地区人口稀疏
C. 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人口稀疏
D. 东经110°以东地区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人口稀疏
5.
下列对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稀疏,西部地区人口稠密 |
B.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0% |
C.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
D.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 |
7.
下列地形区在同一级阶梯上的是( )
A.四川盆地 内蒙古高原 华北平原 |
B.长江中下游平原 塔里木盆地 山东丘陵 |
C.雅鲁藏布江谷地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
D.云贵高原 东北平原 准噶尔盆地 |
9.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龙”身体上也存在“病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脉”并“对症下药”.黄河下游“脚肿”(“地上河”)形成的原因是( )
A.中游水土流失 | B.中游围湖造田 |
C.上中游兴修水电站 | D.气候干旱,河流断流 |
15.
随着我省河西走廊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缺乏、沙漠化严重的问题日益突显。以下做法中即可缓解水资源短缺,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多打井、打深井,大力开发水资源 |
B.推广耐旱作物和喷灌、滴灌等节水方式 |
C.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减少耕种面积 |
D.控制工业发展规模,同时限制其耗水量 |
2.解答题- (共3题)
17.
A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A省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_。
(3)面积最大、陆上邻国最多、也是我国领土最西端的是__________自治区。(填名称)。
(4)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读中国民族图回答下列问题。
A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A省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_。
(3)面积最大、陆上邻国最多、也是我国领土最西端的是__________自治区。(填名称)。
(4)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18.
(2)从调水的方向判断,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
(3)图中两条大河都是自西向东流,说明我国地势_______________,呈阶梯状分布。
(4)12月12日14时,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线工程是为了缓解我国_______(西北或华北)地区生产生活严重缺水的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6年3月6日电: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的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提交提案,呼吁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十三五”期间开工,早日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从调水的方向判断,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
(3)图中两条大河都是自西向东流,说明我国地势_______________,呈阶梯状分布。
(4)12月12日14时,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线工程是为了缓解我国_______(西北或华北)地区生产生活严重缺水的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6道)
解答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