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葬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会呈献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秦、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葬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会呈献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秦、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 | 时期 | “西学东渐”简况 |
第一阶段 | 1840~1860年 |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
第二阶段 | 1860~1895年 |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第三阶段 | 1895~1900年 |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
民本主义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治国之道,在当下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他想通过重民来谋求国家富强之道,因为民富,国则富,民贫,国则弱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民”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同盟会成立,他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
——王培智《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10%以上。……全民医保涵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康化,县乡村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达到1300多个。
——***2015政府工作报告
(1)归纳材料一中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材料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他想通过重民来谋求国家富强之道,因为民富,国则富,民贫,国则弱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民”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同盟会成立,他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
——王培智《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10%以上。……全民医保涵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康化,县乡村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达到1300多个。
——***2015政府工作报告
(1)归纳材料一中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2.单选题- (共18题)
4.
在中国书法史上,隋唐大抵分为两种,一种讲究法度,一种讲究自由。而宋人则是于法度之中见自由,于规矩之中见个性。这里先后提到的三种书体分别是
A.楷书一草书一行书 |
B.草书一楷书一行书 |
C.草书一行书一楷书 |
D.楷书一行书一草书 |
5.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表明宋朝
A.儒学得到了较大发展 |
B.技术革新推动文化发展 |
C.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 |
D.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 |
6.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上材料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由平民文学向宫廷文学发展 |
B.由宫廷文学向平民文学发展 |
C.由汉赋向宋词、唐诗、元曲等发展 |
D.由地主阶级文学向农民阶级文学发展 |
7.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说明三大发明
A.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D.为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
8.
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入画兴盛。对此类作品的认识正确的是
A.《清明上河图》是其佳作 |
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
C.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 |
D.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
10.
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下图幅,《瀛寰志略》有地下图幅。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
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
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
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
11.
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 |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
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
12.
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解放作用”指的是
A.否定了清王朝的合法统治 |
B.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C.确立了君主立宪的发展方向 |
D.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 |
13.
某历史学家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此分析不正确地是
A.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 |
B.第一次反思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 |
C.“第二次反思”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 |
D.两次反思均未能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
14.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
15.
“近来时常听得人说:‘过激主义来了’;报纸上也时常写着‘过激主义来了’。于是有几文钱的人,很不高兴。官员也着忙,要防华工,要留心俄国人,连警察厅也向所属发出了严查‘有无过激党建立机构’的公事。”这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写的一段文字,其中的“过激主义”是指
A.马克思主义 |
B.资本主义 |
C.三民主义 |
D.民主和科学思想 |
16.
陈独秀在1917年说:“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成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提倡民主和科学 |
B.巩固共和政体 |
C.反对封建文化 |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障碍 |
17.
2012年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 | B.遵义会议、十四大、十六大、十八大 |
C.七大、十四大、十七大、十八大 | D.遵义会议、十五大、十七大、十八大 |
18.
在进行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的复习时,老师给同学们呈现了下列知识结构图表,某同学作了如下整理,请指出与史实不符之处


A.新三民主义 |
B.社会主义革命 |
C.论十大关系和两类矛盾学说 |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19.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
B.进行社会主义运动 |
C.联合地方实力派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20.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B.“创立民国”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天下为公”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