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宋元时期是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的科技和艺术图片(下图)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及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下图反映宋元时期科技、艺术在服务对象方面的共同特点,分析此特点对科技和艺术发展的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材料三中陈寅恪先生的观点。
材料一宋元时期的科技和艺术图片(下图)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及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下图反映宋元时期科技、艺术在服务对象方面的共同特点,分析此特点对科技和艺术发展的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材料三中陈寅恪先生的观点。
2.
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性,充分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摘自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小说创作繁荣,下面是著名短篇小说集“三言”“两拍”所见的人情世态。
——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综合上述,概括说明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所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明清小说中体现了哪些反传统思想?
材料一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摘自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小说创作繁荣,下面是著名短篇小说集“三言”“两拍”所见的人情世态。
故事名称 | 内容节录 |
叠居奇程客 得助 | 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生业,科第反次之。 |
乔太守乱点 鸳鸯谱 | (男女)相悦为婚,礼以义起,乃如“移干草柴近烈火,无怪其燃。” |
恶船家计赚 得假尸银 | 如今做官吏的人,他们“侵剥百姓”“诈害乡民”无异于“盗贼” |
硬勘案大儒 争闲气 | 理学大师朱熹是个挟私报复,心灵卑鄙,行刑逼供,诬陷无辜的十足小人 |
——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综合上述,概括说明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所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明清小说中体现了哪些反传统思想?
2.单选题- (共7题)
3.
据宋代笔记《醉翁谈录》记载:“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所至,(人)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人)多以金、物资给之。” 由此反映出宋代( )
A.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
B.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
C.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
D.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 |
7.
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发现一座汉武帝时代的墓葬,墓中一枚青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缌地把黏付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80余片,专家给它们命名为“灞桥纸”,现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一发现( )
A.证实了它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 |
B.印证了我国西汉时期出现了植物纤维纸 |
C.证实了纸最早出现在我国陕西西安地区 |
D.说明了蔡伦在丝纸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
8.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
C.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统一 |
D.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地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