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单选题- (共7题)
2.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
3.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4.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活字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活字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5.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7.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存天理,灭人欲 |
8.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