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 (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高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①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②猛浪若奔 奔___________
③直视无碍 碍___________ ④窥谷忘反 反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乙总体上勾勒出富春江沿岸怎样的景色特点。(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小题5】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高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①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②猛浪若奔 奔___________
③直视无碍 碍___________ ④窥谷忘反 反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乙总体上勾勒出富春江沿岸怎样的景色特点。(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15分)
奇特的海水咸度
①海洋,奔腾不息。海水,深邃莫测。但口渴者却不敢问津,因为它有着又咸又涩的苦味。
②现在科学家已经测出,海水有3%左右是食盐。可别小看这区区的 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将要增加120多米,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
③除了食盐外,海洋中还含有100万亿吨镁,600万亿吨钾,88万亿吨铜,58亿吨镍,40亿吨铀,这样看来,海洋又是矿物的大仓库。
④其实,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它最初和江河湖水一样,也是含盐量很少的淡水。但地球的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单单每年从海湾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达到1亿吨。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到陆地的每个角落。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冲刷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之中,而这些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各种盐类。盐分随着水流进入江河,而江河之水最后又都回归大海。蒸发掉的水分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⑤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物质,成了所有溶解盐类的收容所。可是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进入海洋的盐分却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大海洋之中。
⑥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理所当然地变得越来越咸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可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年代,积累起来的盐分也就十分可观了。
⑦海水中既然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以后每年还要从陆地上带回大约30亿吨的可溶性物质,海水会不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会不会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
⑧这种担心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海洋没有减少自身盐分的方法,结果肯定会这样。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奇妙方法。
⑨随着陆地可溶性物质不断进入海洋,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便会互相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到海洋的底部。这个过程就像明矾能沉积水的杂质那样,使浑浊的水质变清。除此以外,许多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的细胞所吸收,等生物体死去后,便随尸体沉入到海底。以上这些途径,都能大大降低海水中的含盐浓度。
⑩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尤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年代中,有些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于是,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溶解性盐类物质,这也是盐分回归陆地的一种方式。例如,现在陆地上某些开采食盐的盐矿,就是这类干涸掉的小块海洋的残迹。
【小题1】海水最初也是淡水,后来变得越来越咸了。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海水变咸的过程填充完整。(2分)
海洋表面被蒸发掉的水→_________________→水流冲刷岩石、土壤→____________→回归大海。
【小题2】海洋有哪些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方法?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段②③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揣摩文段⑦和文段⑩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4分)
①“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卷”能否换成“带”或“推”?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地球上水储量十分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也非常严重。2009年3月22日是第17个“世界水日”,请用精炼的语言,拟写两条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词,以提醒大家不要浪费水资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特的海水咸度
①海洋,奔腾不息。海水,深邃莫测。但口渴者却不敢问津,因为它有着又咸又涩的苦味。
②现在科学家已经测出,海水有3%左右是食盐。可别小看这区区的 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将要增加120多米,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
③除了食盐外,海洋中还含有100万亿吨镁,600万亿吨钾,88万亿吨铜,58亿吨镍,40亿吨铀,这样看来,海洋又是矿物的大仓库。
④其实,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它最初和江河湖水一样,也是含盐量很少的淡水。但地球的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单单每年从海湾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达到1亿吨。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到陆地的每个角落。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冲刷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之中,而这些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各种盐类。盐分随着水流进入江河,而江河之水最后又都回归大海。蒸发掉的水分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⑤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物质,成了所有溶解盐类的收容所。可是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进入海洋的盐分却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大海洋之中。
⑥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理所当然地变得越来越咸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可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年代,积累起来的盐分也就十分可观了。
⑦海水中既然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以后每年还要从陆地上带回大约30亿吨的可溶性物质,海水会不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会不会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
⑧这种担心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海洋没有减少自身盐分的方法,结果肯定会这样。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奇妙方法。
⑨随着陆地可溶性物质不断进入海洋,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便会互相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到海洋的底部。这个过程就像明矾能沉积水的杂质那样,使浑浊的水质变清。除此以外,许多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的细胞所吸收,等生物体死去后,便随尸体沉入到海底。以上这些途径,都能大大降低海水中的含盐浓度。
⑩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尤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年代中,有些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于是,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溶解性盐类物质,这也是盐分回归陆地的一种方式。例如,现在陆地上某些开采食盐的盐矿,就是这类干涸掉的小块海洋的残迹。
【小题1】海水最初也是淡水,后来变得越来越咸了。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海水变咸的过程填充完整。(2分)
海洋表面被蒸发掉的水→_________________→水流冲刷岩石、土壤→____________→回归大海。
【小题2】海洋有哪些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方法?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段②③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揣摩文段⑦和文段⑩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4分)
①“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卷”能否换成“带”或“推”?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地球上水储量十分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也非常严重。2009年3月22日是第17个“世界水日”,请用精炼的语言,拟写两条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词,以提醒大家不要浪费水资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性学习- (共1题)
3.
综合性学***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三原则。“不折腾”是针对乱折腾、瞎折腾、穷折腾、不折腾不行的“折腾一族”而讲的: 有的人折腾来折腾去,结果无非是把家底儿折腾光了,把厂子折腾垮了,把地区折腾穷了,把百姓折腾苦了,自己一拍屁股走了。由于是首次在正式场合使用“不折腾”,该口头语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材料二:2009年3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中,以口语化的文风,用百姓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表达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宏大内涵。如“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等。温家宝总理“大白话”式的报告共被代表们报以30多次的掌声。
材料三:2009年3月3日,贾庆林在作政协工作报告时也使用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白话”:“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
①“白话新风”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三则材料,体现了中国领导人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2009年3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中,以口语化的文风,用百姓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表达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宏大内涵。如“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等。温家宝总理“大白话”式的报告共被代表们报以30多次的掌声。
材料三:2009年3月3日,贾庆林在作政协工作报告时也使用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白话”:“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
①“白话新风”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三则材料,体现了中国领导人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