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各组词中加横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干涸(hé) 喝彩(hè) 哈达(hǎ) 引吭(hànɡ) |
B.骸骨(hài) 附和(hè) 内讧(kànɡ) 豢养(juàn) |
C.忤逆(wǔ) 谛听(dì) 炮制(pào) 风靡(mǐ) |
D.浣洗(huàn) 盥洗(ɡuàn) 靡费(mí) 剥皮(bō) |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
B.赵良真是别有用心,办的手抄报内容和形式都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拒绝为救护车加油的行为不可原谅,应杜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
B.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莫言多年的努力在更大范围内赢得了确立。 |
C.“天宫二号”预计将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射。 |
D.通过台湾调查组的深入调查,使菲律宾公务船射杀台湾渔民事件的过程逐渐清晰。 |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4.
舌尖上的浪费
我们有“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更有“舌尖上的浪费”。央视曾报道,中国餐饮业每年要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节庆时节,聚会增多,不少人认为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有调查显示,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64000公斤饭菜,64000公斤饭菜能至少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
多数人认为,在餐厅就餐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是一种当下所提倡的节约行为,他们表示会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回家。而部分市民会因“菜没剩多少”、“嫌麻烦”、“碍于面子”,很少把剩饭剩菜打包带走。许多市民认为,绝大多数餐饮企业的点菜单都没有注明饭菜数量,顾客点菜时没有参照,加上餐饮企业为了更多赢利很少阻止,超量点菜在所难免。如果饭店有专门的点菜提醒服务,客人点菜就会理性得多。灵活经营也很重要,如果就餐人数少,商家应该允许适当调整菜的分量,或者半份出售。如果有剩饭剩菜,服务员应该提醒客人打包。
“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更有官场的。
公款吃喝之风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款吃喝就具备某种正当性,恰恰相反,这种“明知不当而非为之不可”的风气,比公款吃喝本身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正是一些干部走向腐败的渊薮。国家重点贫困县江西上饶县清水乡前汪村村部乔迁庆典当天,小车沿着路边停了200米长,73部小车中还有两部警车。村小操场上、教室里共摆了52桌酒席,赴宴者多是党政机关干部。觥筹交错、举箸买醉之间,大量公款被浪费了。酒桌上谈工作,吃喝中建立联系,都是试图“不走正道而走小路”的官场恶习,发展下去,损害的是公平,丧失的是原则。不要让“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既然是公共行为,就应时刻自警自醒,时刻检视自身,不能把公款吃喝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成“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今人更不能浪费口粮,糟蹋社会资源。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剩菜超出规定分量时,消费者会被罚款,对浪费行为不予提醒的餐馆也会受到处罚。《人民日报》曾报道芬兰一名正部级官员因在餐馆多点了一份20欧元的鹅肝,被批贪腐,最后竟引咎辞职。
令人欣喜的是,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一些普通公众、餐饮业者、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据了解,商务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在制订《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细流必能汇成珍视资源、反对浪费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古训,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而且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造成“舌尖上的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小题2】分析下列句子的写法。
①有调查显示,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64000公斤饭菜,64000公斤饭菜能至少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
②“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
【小题3】文中举了贫困县的村部乔迁庆典和芬兰官员引咎辞职两个事例,起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4】你认为有无必要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说说你的理由。
我们有“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更有“舌尖上的浪费”。央视曾报道,中国餐饮业每年要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节庆时节,聚会增多,不少人认为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有调查显示,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64000公斤饭菜,64000公斤饭菜能至少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
多数人认为,在餐厅就餐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是一种当下所提倡的节约行为,他们表示会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回家。而部分市民会因“菜没剩多少”、“嫌麻烦”、“碍于面子”,很少把剩饭剩菜打包带走。许多市民认为,绝大多数餐饮企业的点菜单都没有注明饭菜数量,顾客点菜时没有参照,加上餐饮企业为了更多赢利很少阻止,超量点菜在所难免。如果饭店有专门的点菜提醒服务,客人点菜就会理性得多。灵活经营也很重要,如果就餐人数少,商家应该允许适当调整菜的分量,或者半份出售。如果有剩饭剩菜,服务员应该提醒客人打包。
“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更有官场的。
公款吃喝之风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款吃喝就具备某种正当性,恰恰相反,这种“明知不当而非为之不可”的风气,比公款吃喝本身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正是一些干部走向腐败的渊薮。国家重点贫困县江西上饶县清水乡前汪村村部乔迁庆典当天,小车沿着路边停了200米长,73部小车中还有两部警车。村小操场上、教室里共摆了52桌酒席,赴宴者多是党政机关干部。觥筹交错、举箸买醉之间,大量公款被浪费了。酒桌上谈工作,吃喝中建立联系,都是试图“不走正道而走小路”的官场恶习,发展下去,损害的是公平,丧失的是原则。不要让“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既然是公共行为,就应时刻自警自醒,时刻检视自身,不能把公款吃喝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成“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今人更不能浪费口粮,糟蹋社会资源。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剩菜超出规定分量时,消费者会被罚款,对浪费行为不予提醒的餐馆也会受到处罚。《人民日报》曾报道芬兰一名正部级官员因在餐馆多点了一份20欧元的鹅肝,被批贪腐,最后竟引咎辞职。
令人欣喜的是,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一些普通公众、餐饮业者、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据了解,商务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在制订《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细流必能汇成珍视资源、反对浪费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古训,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而且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造成“舌尖上的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小题2】分析下列句子的写法。
①有调查显示,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64000公斤饭菜,64000公斤饭菜能至少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
②“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
【小题3】文中举了贫困县的村部乔迁庆典和芬兰官员引咎辞职两个事例,起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4】你认为有无必要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说说你的理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