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栖(xī)息 嫌恶(wù) 头晕目眩(xuàn) |
B.厄(è)运 滑稽(jī) 忍俊不禁(jìn) |
C.湛(zhàn)蓝 静谧(bì) 更胜一筹(chóu) |
D.伫(zhù)立 御聘(pìn) 苦心孤诣(yì) |
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
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 |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是的事 |
A.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
B.语言通顺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
C.人们越是精确的把握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就能认清物质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大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
D.为了避免再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
A.①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② 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
B.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 ②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
C.①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②刚才出力摇船犹如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
D.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
A.“哎呀。真是太美了!”张老师说:“我非常满意!” |
B.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
C.怎么可能这样?你说的?没搞错吧?有没有再调查? |
D.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2】本文选自_________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
【小题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3)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5】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小题6】1988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共同宣言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这说明儒家的根本智慧和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她正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作用。请从上文任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小题1】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变革 发展 演变 | B.变革 演变 发展 |
C.发展 变革 演变 | D.演变 变革 发展 |
【小题3】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__________否定的__________。
【小题4】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
B.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
C.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
D.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________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A)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________的,而是________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B)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C)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________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小题1】文章为什么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小题2】将下面的叠词分别填入文章的空格处,顺序依次是: 、 、 、 。(只填序号)
A.闪闪烁烁 | B.团团簇簇 | C.轰轰烈烈 | D.曲曲折折 |
【小题4】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句子和词语作批注。
(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A)句:___________________
(B)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语作注。
绣: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第④段(C)处画线的句子属于一般性描写,请从“树、花、鸟”中任选一种,展开你的想像,进行描写。要求:①能描写出所选景物在原句中的特征,但不得搬用教材中描写所选景物的成句;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60字以内。
4.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