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词书写- (共1题)
1.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成语运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大合唱》节奏铿锵,气势雄浑,大家不由得被它的旋律所感染,每次听到,它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人叹为观止。 |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迎接中考,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
D.谈论儒家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
2.诗歌鉴赏- (共1题)
2.
阅读苏轼的《中秋月》,回答问题。
春日野行 唐 温庭筠
雨涨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噪官虾蟆①。
镜中有浪动菱蔓,陌上无风飘柳花。何事轻桡②句溪客③,绿萍方好不归家?[1]
(注)①馆虾蟆,对蛤蟆的戏虐之称。 ②轻桡,即轻舟,一本作“扁舟”。③句溪客:指诗人自己。
【小题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的景色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小题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西塘美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春日野行 唐 温庭筠
雨涨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噪官虾蟆①。
镜中有浪动菱蔓,陌上无风飘柳花。何事轻桡②句溪客③,绿萍方好不归家?[1]
(注)①馆虾蟆,对蛤蟆的戏虐之称。 ②轻桡,即轻舟,一本作“扁舟”。③句溪客:指诗人自己。
【小题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的景色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小题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西塘美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3.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甲】
说到书,我很感动。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书是我的恩师。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书是我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它从不吝惜对我帮助。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有了它,我就不再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 (节选柯灵《书的抒情》有删减)
【乙】
对很多人而言,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比起单纯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得来,属于别人。他不能像那些自己思考的人一样,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为一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百家思想纷然杂陈,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有何联系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节选自叔本华《比读书更重要》,有删改)
【丙】
解放周末:在您看来,手机阅读到底算不算阅读?
许纪霖: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资讯。我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微信、微博,阅读到的大多是资讯,而不是知识。知识是完整的,是整体的,它不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的,它一定有一个体系,以一套整体的系统来解释世界。
解放周末: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读书也常被当作通往成功的一条路径。对此您怎么看?
许纪霖:我认为读书完全和成功无关。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你抱着成功的目的去读书的话,你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喜爱读书的人未必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一定是一个有知识、有品位的人。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追求智慧。追求成功,只是需要具体的本领,但是读书是为了寻找智慧。智慧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就像一把洒在汤里的盐,它是散落在各种知识里的。所以,说“这个人好有智慧”和“这个人好有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王元化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我陪一位台湾的杂志主编去看望他,这位主编见识过很多知名的文化人物,但他临走时感慨地说:“王先生真是一位有智慧的大家。”也许从知识的层面上说,我们的知识可能比王老先生还丰富一些,但是他身上散发的智慧,却是我们一般人所远远不及的。
专家、学者有知识,但只有大师或大家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哪怕你发明了一种体系,你创造了一门学科,你可能也未必有智慧。智慧是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有通透的悟性,能够参透天地,智慧让人变得完善,达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所以,读书是为了获得智慧,那是一种远比成功更高的境界。 (节选自《解放周末》)
【小题1】请概括甲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2】如何理解丙文画线句中“洒在汤里的盐”?请用乙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3】乙文主要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怎样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请结合以上文段概括回答。
【甲】
说到书,我很感动。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书是我的恩师。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书是我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它从不吝惜对我帮助。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有了它,我就不再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 (节选柯灵《书的抒情》有删减)
【乙】
对很多人而言,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比起单纯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得来,属于别人。他不能像那些自己思考的人一样,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为一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百家思想纷然杂陈,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有何联系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节选自叔本华《比读书更重要》,有删改)
【丙】
解放周末:在您看来,手机阅读到底算不算阅读?
许纪霖: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资讯。我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微信、微博,阅读到的大多是资讯,而不是知识。知识是完整的,是整体的,它不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的,它一定有一个体系,以一套整体的系统来解释世界。
解放周末: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读书也常被当作通往成功的一条路径。对此您怎么看?
许纪霖:我认为读书完全和成功无关。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你抱着成功的目的去读书的话,你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喜爱读书的人未必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一定是一个有知识、有品位的人。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追求智慧。追求成功,只是需要具体的本领,但是读书是为了寻找智慧。智慧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就像一把洒在汤里的盐,它是散落在各种知识里的。所以,说“这个人好有智慧”和“这个人好有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王元化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我陪一位台湾的杂志主编去看望他,这位主编见识过很多知名的文化人物,但他临走时感慨地说:“王先生真是一位有智慧的大家。”也许从知识的层面上说,我们的知识可能比王老先生还丰富一些,但是他身上散发的智慧,却是我们一般人所远远不及的。
专家、学者有知识,但只有大师或大家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哪怕你发明了一种体系,你创造了一门学科,你可能也未必有智慧。智慧是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有通透的悟性,能够参透天地,智慧让人变得完善,达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所以,读书是为了获得智慧,那是一种远比成功更高的境界。 (节选自《解放周末》)
【小题1】请概括甲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2】如何理解丙文画线句中“洒在汤里的盐”?请用乙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3】乙文主要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怎样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请结合以上文段概括回答。
4.语言表达- (共2题)
4.
下列各选项中,语言表达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
B.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
5.
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气候变化在全球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②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飓风、暖流、风暴、洪水及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的作用被远远夸大了。
③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今年冬天的极端天气归咎于全球变暖。
④这些人认为,气候是复杂的地球整体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究竟能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尚无明确证据。
⑤因为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就出现过导致冰川大规模融化的全球变暖,而近年的气温上升很可能只是地球正常的周期性气候气变化的一个阶段。
①气候变化在全球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②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飓风、暖流、风暴、洪水及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的作用被远远夸大了。
③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今年冬天的极端天气归咎于全球变暖。
④这些人认为,气候是复杂的地球整体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究竟能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尚无明确证据。
⑤因为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就出现过导致冰川大规模融化的全球变暖,而近年的气温上升很可能只是地球正常的周期性气候气变化的一个阶段。
A.①②④③⑤ | B.①③②④⑤ | C.①③⑤②④ | D.①③⑤②④ |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6.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镶qiàn( )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上。美丽的西沙,海水清澈幽蓝、晶莹剔透;海面像一块巨大的深蓝色的绸缎随风摆动;海底是一个神秘世界,一丛丛、一簇簇的珊瑚 :金黄、雪白、鲜红……五采缤纷。最让你情不自禁,浮想联篇,流连忘返的是西沙日落的美景。傍晚,红彤彤的晚霞铺满半边天,海水鲜红闪亮,归巢鸟儿的鸣叫声和着轻轻拍岸的涛声传入耳中……
(1)汉字注拼音,拼音写汉字。镶qiàn(_________) 一簇簇(______)
(2) 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订正。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
(3)结合语境,在语段横线上补写内容,使句子构成一个比喻句。________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镶qiàn( )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上。美丽的西沙,海水清澈幽蓝、晶莹剔透;海面像一块巨大的深蓝色的绸缎随风摆动;海底是一个神秘世界,一丛丛、一簇簇的珊瑚 :金黄、雪白、鲜红……五采缤纷。最让你情不自禁,浮想联篇,流连忘返的是西沙日落的美景。傍晚,红彤彤的晚霞铺满半边天,海水鲜红闪亮,归巢鸟儿的鸣叫声和着轻轻拍岸的涛声传入耳中……
(1)汉字注拼音,拼音写汉字。镶qiàn(_________) 一簇簇(______)
(2) 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订正。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
(3)结合语境,在语段横线上补写内容,使句子构成一个比喻句。________
6.作文- (共1题)
7.
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鸣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请以“那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6 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请以“那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6 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7.- (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以下小题。
(甲)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
(乙)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九岁父艰。孤贫傍无师友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期满),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吏部谢朓雅相钦重(平素就对某人钦佩、尊重)。朓尝过(拜访)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革除(任命官职)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 (2)幼时即嗜学(______)
(3)以孝闻(______) (4)诣太学(______)
【小题2】请用“/”标明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共两处)
孤 贫 傍 无 师 友 读 书 精 力 不 倦。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请用四字词语概括(甲)文行文内容。先叙___________,再述行路之苦,最后写___________。
(2)(乙)文中写谢朓夜访江革一事,用意何在?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读书成就人生的道理,(甲)文主要记叙宋濂读书______的事迹,(乙)文还颂扬了江革__________官品。
(甲)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
(乙)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九岁父艰。孤贫傍无师友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期满),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吏部谢朓雅相钦重(平素就对某人钦佩、尊重)。朓尝过(拜访)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革除(任命官职)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 (2)幼时即嗜学(______)
(3)以孝闻(______) (4)诣太学(______)
【小题2】请用“/”标明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共两处)
孤 贫 傍 无 师 友 读 书 精 力 不 倦。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请用四字词语概括(甲)文行文内容。先叙___________,再述行路之苦,最后写___________。
(2)(乙)文中写谢朓夜访江革一事,用意何在?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读书成就人生的道理,(甲)文主要记叙宋濂读书______的事迹,(乙)文还颂扬了江革__________官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