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2.字词书写- (共3题)
5.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假山的堆叠(________),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luán(________)叠zhànɡ(_______),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yuè(________)历,胸中有丘壑(________),才能使游览者pān(________)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假山的堆叠(________),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luán(________)叠zhànɡ(_______),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yuè(________)历,胸中有丘壑(________),才能使游览者pān(________)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6.
主题阅读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小题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______的要求。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小题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
小小的园林?
【小题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小题6】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小题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______的要求。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小题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
小小的园林?
【小题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小题6】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7.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小题1】结合全文的理解,这两段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小题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句中两个“这”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小题3】苏州园林“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寂寞”? “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选文第一段画线句中的“艺术”和“技术”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小题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小题1】结合全文的理解,这两段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小题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句中两个“这”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小题3】苏州园林“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寂寞”? “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选文第一段画线句中的“艺术”和“技术”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小题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语言表达- (共2题)
8.
选择词语填空。
(1)谁如果要(____)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玩赏 欣赏 鉴赏 观赏)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____)画,不是(____)画。(美术 图案)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____)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依赖 依靠 依傍)
(1)谁如果要(____)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玩赏 欣赏 鉴赏 观赏)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____)画,不是(____)画。(美术 图案)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____)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依赖 依靠 依傍)
5.综合性学习- (共3题)
11.
(题文)材料一:“ , ”。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雷海为从7万多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议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这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小题1】(小题1)材料一想用一句诗来作为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 )
【小题2】(小题2)你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有何看法?并简述理由。
材料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议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这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小题1】(小题1)材料一想用一句诗来作为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 )
A.千淘万流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12.
写作素养
(1)素材积累
关于“苏州园林”的诗句对联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
根据你的积累,也搜集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诗句对联写在下面。
(2)小试牛刀


上面是两幅苏州园林的图画,仔细观察,充分发挥你的才智,用你最美的语言任选一幅描述一下。
(1)素材积累
关于“苏州园林”的诗句对联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
根据你的积累,也搜集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诗句对联写在下面。
(2)小试牛刀


上面是两幅苏州园林的图画,仔细观察,充分发挥你的才智,用你最美的语言任选一幅描述一下。
6.其他- (共1题)
13.
(题文)资料助读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编辑家,江苏苏州人。1921年1月与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未厌集》等小说集。1928年11月完成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另有散文集《脚步集》新诗集《雪湖》,童话集《________》等。他的作品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语言精练。他被誉为“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这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摄影集写的序,其目的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园林的图片,提高欣赏兴趣和审美能力。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编辑家,江苏苏州人。1921年1月与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未厌集》等小说集。1928年11月完成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另有散文集《脚步集》新诗集《雪湖》,童话集《________》等。他的作品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语言精练。他被誉为“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这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摄影集写的序,其目的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园林的图片,提高欣赏兴趣和审美能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3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综合性学习:(3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