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
材料三 启蒙精神需要的并不是此岸的超越性,而是要求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与自然欲望。……出于自然需要的正当立场,启蒙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在世俗生活的实际效果,是人们用理性为自己谋求利益,而肆无忌惮的欲望需求总能找到合乎人性的借口。于是,启蒙教化的结果一方面让理性变得功利化,理性被更多地用于算计利益得失;另一方面由于瓦解了宗教、习俗这些社会权威,个人的独立地位被神圣化了,尤其是所谓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将个人的私欲私利正当化了。因此,人性中欲望的部分被视为真实,尚德的部分则被视作虚伪。
——摘编自《冷清地纪念狄德罗冷静地反思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张及其所产生的后果。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材料一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
材料三 启蒙精神需要的并不是此岸的超越性,而是要求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与自然欲望。……出于自然需要的正当立场,启蒙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在世俗生活的实际效果,是人们用理性为自己谋求利益,而肆无忌惮的欲望需求总能找到合乎人性的借口。于是,启蒙教化的结果一方面让理性变得功利化,理性被更多地用于算计利益得失;另一方面由于瓦解了宗教、习俗这些社会权威,个人的独立地位被神圣化了,尤其是所谓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将个人的私欲私利正当化了。因此,人性中欲望的部分被视为真实,尚德的部分则被视作虚伪。
——摘编自《冷清地纪念狄德罗冷静地反思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张及其所产生的后果。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
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
材料二 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3.单选题- (共16题)
4.
“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A.康德 |
B.苏格拉底 |
C.智者学派 |
D.伏尔泰 |
5.
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叙述 | 相关史实 |
A |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智者运动 |
B | 从禁欲主义到人文主义 | 文艺复兴 |
C | 从否定天主教到否定宗教 | 宗教改革 |
D | 从崇尚人性到崇尚理性 | 启蒙运动 |
A.A |
B.B |
C.C |
D.D |
7.
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下列人物的思想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塔戈拉 | B.苏格拉底 | C.梭伦 | D.但丁 |
8.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
C.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
D.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
9.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平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俗文化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有()
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②“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 ④能歌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②“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 ④能歌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10.
下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画,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
C.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
D.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
11.
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
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
C.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 |
D.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12.
“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各项属于材料中“新文化”范畴的是
A.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
B.郑板桥的《兰竹图》 |
C.杂剧和散曲 |
D.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
13.
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
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
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
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
15.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
B.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
D.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
16.
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说明当时
A.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 | B.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
C.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 | D.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
17.
“育”甲骨文写作
,
(人,指女人),
(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
,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A.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
B.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
C.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
D.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
18.
“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立冬”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这说明中国古代历法
A.以数学发展成果为依据制定 |
B.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
C.带有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 |
D.体现天文学的最高成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