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839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信徒的获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更不靠赎罪卷,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说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观点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哪一重大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核心思想与材料一的关系。
(3)材料三中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学说?如何理解该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发展实化。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摩一世,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帝制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世界风云发生的先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1)由材料一可知,民国初年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李大钊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今之辩”和“中外之争”。
梁启超曾说:“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严复认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王国维认为:“学问之事本无东西。”孙中山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10题)

4.
马丁·路德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材料主旨是
A.反对罗马教会的存在B.信仰以对《圣经》的理解为准
C.反对出售“赎罪券”D.树立《圣经》的绝对权威
5.
有位哲学家认为“知识就是感觉”。因为人们的感觉是真实的、可靠的、准确无误的,所以感觉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真相,也就是知识。他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
A.“人是万物的尺度”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6.
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7.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下列文化现象与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扩大关系密切的是
①唐诗的繁荣
②理学的形成
③宋词的兴盛
④明清小说的兴起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① 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A.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D.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9.
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是(   )
A.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B.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C.募集资金,壮大变法队伍D.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
10.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近现代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65年)
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03年)
***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1956年)
邓小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992年)
 
A.实行民主政治
B.推动中国现代化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下列能同时体现“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
④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
不同时期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主题。与下图所反映的时代相符的历史主题是()
A.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B.教育为工农兵服务
C.放卫星,大跃进
D.科教兴国
13.
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A.“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B.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