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A.粗犷kuàng 着落zhuó 呼朋引伴bàn |
B.贮蓄zhù 酝酿liàng 淅淅沥沥 xī |
C.黄晕yùn 棱镜léng 亭亭玉立tíng |
D.确凿záo 烘托hōng 淋漓尽致líng |
A.上课铃响了,刚才还人声鼎沸的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
B.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地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 |
C.你说话的态度老是如此咄咄逼人,会交不到朋友的。 |
D.在这次演讲中,他絮絮叨叨,表现得十分精采,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
A.他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
B.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
C.作文写好以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 |
D.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
A.对正在住院的朋友表示安慰时说:“你这点病是死不了的,安心养病吧!” |
B.交警对要闯红灯的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绿灯亮起时再走,谢谢合作!” |
C.科代表对未交作业的人说:“你作业都不交,算什么学生,干脆不读书了。” |
D.同学邀请你到他家玩,你说:“行,到时我一定赏脸前去。” |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能告诉你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荣誉;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
①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 ②但不能替你物色朋友 ③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A.③①② | B.①③② | C.②①③ | D.②③①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小说集。 |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狗·猫·鼠》等篇目都出自《朝花夕拾》。 |
C.《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比较好读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 |
D.《五猖会》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忌自己心理时的无奈与厌烦。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首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
B.本诗借景抒情,实写了诗人俯瞰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他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C.“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
D.诗最后两句是诗的附文,为合乐而加,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 |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 B.待君久不至,已去 死而后已 |
C.太丘舍去 舍生取义 | D.日中不至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A.去后乃至 当春乃发生 | B.相委而去 俄而雪骤 |
C.下车引之 不毛之地 | 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进则退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
B.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的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特点。 |
C.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
D.“元方入门不顾”表明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文公攻原①,裹②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③,击金④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⑤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⑥待之。”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⑦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①原:原国 。②.裹:携带。③下:攻克 ④金:钟。⑤身边的人。⑥姑:姑且。 ⑦亡:失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_______
(2)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至: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小题3】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楠 木
(1)楠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早在唐宋时期就是人们喜爱的树木。到了明清,楠木成了皇家专用木材,皇家有专门置办楠木的部门,当时各地官员将进贡楠木当成头等大事,进贡楠木可作为官员业绩考核和晋升的标准。明清两代均严格禁止除皇家以外的建筑使用楠木,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清嘉庆帝杀和珅的20条罪状中就有一条是和珅用楠木建盖了房屋,为奢侈逾制。
(2)自古以来,我国所称的楠木是泛指樟科楠属树种,全球约有该属植物90种,中国约有34种。在拉丁学名中,其属名Phoebe来源于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之名,也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一种北美洲鹟鸟的鸣叫声。
(3)楠属植物多为常绿高大乔木,叶互生,羽状脉;花两性,聚伞状圆锥花序;浆果卵形、椭圆形或球形,花被裂片宿存,包被果实基部,革质或木质。
(4)楠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尤以西南、华南为多。此外,在一些名山古刹中,也作为风景树栽培。
(5)楠属植物树干通直,生长较快,木材坚实,结构细致,有香味,不易变形和开裂,易加工,为建筑、家具、船板等优良用材。这是因为楠木有着较好的特性。
(6)一是耐腐性极强。晚明谢在杭的《五杂俎》提到:“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据说,楠木埋在地里可千年不腐,是棺椁的首选用材,也有“寿木之王”的美誉,故价值极高。《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两银子只怕无处买”的记述。
(7)二是防虫。楠木和樟科的其他植物一样,香气特别,古书记载,其百虫不侵。用楠木制作的箱柜存放衣物、书籍、字画,可以避虫。所以,皇家书箱、书柜必定用楠木。现代那些极为贵重的书籍和纪念品,也多用楠木做盒。
(8)三是不易变型,很少翘裂。由于楠木纹理顺,胀缩性小,不易变形且硬度适中,木材花纹细密瑰丽,特别适于雕刻。北京雍和宫中的楠木佛龛是该寺三宝之一;无锡的宗教博物馆中,那几十米长楠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堪称一绝。
(9)明朝末期,楠木就已经濒临灭绝。清康熙初年,也曾派官员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由于耗资过多,康熙深感此举太奢,劳民伤财,无裨国事,遂改用满州黄松,很多大殿的木柱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目前,我国的楠木资源极为稀少,高大粗壮的楠木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
(10)在我国的34种楠属植物中,有很多珍贵的楠木,例如桢楠、闽楠、滇楠、浙江楠。它们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并且有濒于灭绝的危险。1984年,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将这4种楠木列为稀有濒危植物。
【小题1】下列对选文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顺序 | B.时间顺序 | C.空间顺序 | D.总分顺序 |
A.下定义 举例子 | B.下定义 列数字 |
C.分类别 作比较 | D.列数字 举例子 |
A.楠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早在唐宋时期就是人们喜爱的树木。 |
B.楠属植物多为常绿高大乔木,叶互生,羽状脉。 |
C.楠木和樟科的其他植物一样,香气特别,古书记载,其百虫不侵。 |
D.在我国的34种楠属植物中,有很多珍贵的楠木,例如桢楠、闽楠、滇楠、浙江楠。 |
A.因为楠木十分珍贵,因此唐宋时期民间不能擅自用楠木,否则就是逾越礼制。 |
B.亚洲、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楠木的主要分布地,我国多分布在华南、西南地区。 |
C.楠木特别适于雕刻,是因为其纹理顺,胀缩性小,不易变形且硬度适中。 |
D.我国的部分楠木已成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并且有濒于灭绝的危险。 |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⑪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⑫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⑬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⑭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小题1】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①篡改歌词,欺负大华——②——③母亲去世,遭受欺负——④___——⑤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小题2】大华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这个细节表现了大华怎样的心理?
【小题3】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小题4】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照两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小题5】“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请用简洁的文字,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条宣传标语,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对这种现象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