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0题)
1.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17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近年来,参观故宫的游客数量剧增,给故宫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下列哪些措施对保护故宫是比较合理的( )
近年来,参观故宫的游客数量剧增,给故宫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下列哪些措施对保护故宫是比较合理的( )
A.大力提高门票价格,减少参观人数 |
B.将北京故宫的文物搬迁到其他城市 |
C.限制每天的门票销售数量,提倡文明、环保的游览行为 |
D.对故宫进行大规模改造,满族游客游览的需要 |
2.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的高脚屋,长达200米。这样的生活习惯受下列哪些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的影响
A.山坡地区 | B.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 |
C.气候严寒 | D.热带干旱,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
3.
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 |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
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 |
4.你的周末都会有什么活动?你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还是和同学朋友一起去踢足球、打篮球,还是会看书呢?请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你上周末或者平时的周末会做些什么吧。
参考词汇:do housework,read books,weekend,listen to music,play football
5.你的周末都会有什么活动?你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还是和同学朋友一起去踢足球、打篮球,还是会看书呢?请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你上周末或者平时的周末会做些什么吧。
参考词汇:do housework,read books,weekend,listen to music,play football
6.
对于聚落的发展,我们应持的观点是( )
A.改善居住环境,发展新聚落,代替所有老聚落 |
B.城市里年代久远的民居,一律拆除,农村的则相反 |
C.在发展新聚落的同时,保护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
D.传统民居代表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等特点,一律保护 |
7.
不同的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四地民居特点与其所在地区环境搭配正确的是( )


A.①—气温低,冬季酷寒、烈风 | B.②—夏季温和多雨 |
C.③—终年湿热 | D.④—夏季炎热潮湿 |
2.解答题- (共2题)
11.
完成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探究过程:
(1)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水源的有无远近影响农业灌溉,以及人类生活饮用水,例如,世界文明多为大河文明,以中国为例,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河流孕育农业和人类;又如沙漠中聚落选择在大河绿洲沿岸;同时,水源影响交通运输,所以,聚落多分布于_______交汇处;
(2)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聚居的人口多,聚落也较多,且规模较大;气候寒冷的两极、干燥的__________地区和气候_________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少,聚落也少。说明聚落的特征深受气候的影响。东南亚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们,其民居特点最有可能是 (_______)

(3)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在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____状,在山区多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读“某地不同坡度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由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坡度______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4)其他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例如,从下图中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影响其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条件;

探究结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拓展提升:
(5)我国西北部的聚落分布比较分散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探究过程:
(1)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水源的有无远近影响农业灌溉,以及人类生活饮用水,例如,世界文明多为大河文明,以中国为例,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河流孕育农业和人类;又如沙漠中聚落选择在大河绿洲沿岸;同时,水源影响交通运输,所以,聚落多分布于_______交汇处;
(2)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聚居的人口多,聚落也较多,且规模较大;气候寒冷的两极、干燥的__________地区和气候_________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少,聚落也少。说明聚落的特征深受气候的影响。东南亚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们,其民居特点最有可能是 (_______)

(3)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在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____状,在山区多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读“某地不同坡度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由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坡度______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4)其他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例如,从下图中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影响其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条件;

探究结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拓展提升:
(5)我国西北部的聚落分布比较分散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
A.山地面积大 | B.交通便利 | C.水源不足 | D.平原广阔 |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太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图”。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太原”一词有“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在多山的山西有“大平原”之誉。黄土沃其野,汾河贯其中,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太原被称为“龙城”。然而,2016年11月太原市先后两次被雾霾绕城,空气污染指数分别达到367和364属于重度污染。两次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都是PM2.5,主要来源于供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专家提醒,驾驶人员小心驾驶,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出行人员要戴上口罩等。
(1)聚落一般可分为________聚落和________聚落,太原属于________聚落。
(2)从1949年到1988年至2007年,太原城市沿着________河两岸向东西方向和________方向扩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________(扩大或减小)。
(3)下列天气符号表示霾的是( )
(4)以太原市为例,简析聚落分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5)雾霾天气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哪里?会带来哪些危害?
材料一 “太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图”。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太原”一词有“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在多山的山西有“大平原”之誉。黄土沃其野,汾河贯其中,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太原被称为“龙城”。然而,2016年11月太原市先后两次被雾霾绕城,空气污染指数分别达到367和364属于重度污染。两次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都是PM2.5,主要来源于供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专家提醒,驾驶人员小心驾驶,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出行人员要戴上口罩等。
(1)聚落一般可分为________聚落和________聚落,太原属于________聚落。
(2)从1949年到1988年至2007年,太原城市沿着________河两岸向东西方向和________方向扩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________(扩大或减小)。
(3)下列天气符号表示霾的是( )
A.![]() | B.![]() | C.![]() | D.![]() |
(5)雾霾天气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哪里?会带来哪些危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解答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