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2018学年 下学期 七年级期中段水平测试地理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2752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9

1.选择题组(共1题)

1.
不同的国家位置不同,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特点差异很大,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国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B.乙国的地势东高西低
C.甲国的河流自南向北流
D.乙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小题2】关于甲、乙两国经济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农产品大量出口
B.乙国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C.甲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日本海沿岸
D.乙国工业主要分布太平洋沿岸

2.选择题(共18题)

2.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大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高原山地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题2】下图中正确反映C地气候特征的是(   )
A.B.C.D.
【小题3】造成图中A,B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差异B.河流差异C.海陆差异D.地形差异
3.
下列示意图符合亚洲的河流流向特点的是(  )
A.B.
C.D.
4.
下图是亚洲沿 30°N 纬线地形剖面图,该图呈现出亚洲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是
A.中部高、四周低B.低-高-低C.高-低-高D.高-高-低
5.
读下图,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部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②地跨热带、温带、寒带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东亚 ④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6.

   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旅行爱好者,最近从网上发来一张旅行时拍摄的照片。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小明的爸爸拍摄的是哪一民族的生活场景(  )
A.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B.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
C.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D.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
【小题2】当地人聚居在长屋里与当地哪一因素有关(  )
A.炎热干燥B.严寒多雪
C.气候湿热D.河网密布
7.
东南亚与我国山水相连,经济文化联系密切。读“中南半岛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有关中南半岛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是南高北低B.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C.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D.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
【小题2】图中阴影区主要是下列哪种农作物的分布区(  )
A.香蕉B.小麦C.水稻D.茶叶
8.
下列的亚洲之最或世界之最位于中国的是(   )
A.西西伯利亚平原B.阿拉伯半岛C.青藏高原D.贝加尔湖
9.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阴影部分位于亚洲的哪个区域( )
A.南亚B.中亚C.西亚D.北亚
【小题2】海上丝绸之路没有经过的“交通要塞”是( )
A.苏伊士运河   B.马六甲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台湾海峡
10.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两国分别属于亚洲地理分区中的 (  )
A.东亚、西亚B.北亚、中亚
C.东南亚、南亚D.东亚、南亚
11.
亚洲面积广大,自然环境多样,地理事物各具特色。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图中出现的奇特现象出现在 (  )
A.贝加尔湖B.死海C.里海D.黑海
【小题2】关于这个水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的湖面是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B.这个水域是世界最大的湖泊
C.这是世界最深的湖泊D.这是世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
12.
关于东南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B.是世界上咖啡、苹果、椰子、蕉麻的最大产地
C.中南半岛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D.当地的华人、华侨的祖先大多来自台湾和云南
13.
“泰国黑米、香米……”这些稻米以其优良品质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不仅是泰国,越南、缅甸也是世界重要稻米出口国。泰国、缅甸、越南三国稻米生长的气候类型属于 (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14.
小明暑假随父母到“新马泰”旅游,获得“基本上每天下午有一场雨”的深刻感受:
【小题1】小明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在
A.越南
B.缅甸
C.泰国
D.新加坡
【小题2】暑假里小明还游览了东南亚内陆国,这个国家是
A.泰国
B.老挝
C.印度尼西亚
D.缅甸
15.
读“南亚沿78°E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b地形区的名称为( )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
C.印度河平原D.德干高原
【小题2】该国自北向南的地形依次是( )
A.丘陵—平原—高原
B.山地—平原—高原
C.丘陵—盆地—高原
D.山地—高原—平原
【小题3】图中箭头所示为南亚某季节的风向,受该风向影响,南亚有可能(    )
A.进入雨季,降水丰沛
B.进入旱季,农业出现歉收
C.在d地形成背风坡,降水少
D.出现寒冷干燥的天气
16.
印度的农产品产量大,而出口量却很少,其主要原因是    (  )
①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耗多
②人口众多,农产品消耗多
③畜牧业发达,消耗农产品多
④水旱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7.
印度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 (  )
A.软件产业的发展造成劳动力不足
B.降水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
C.高原广大,平原狭小,可耕种土地比重小
D.现在粮食仍不能自给
18.
有关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服务外包产业为印度创造了就业机会
B.服务外包市场占全球的1/2以上
C.软件外包产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
D.首都新德里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19.
有关俄罗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煤、铁、石油等矿产丰富
B.俄罗斯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最长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
C.俄罗斯亚洲部分河流众多,封冻期长
D.伏尔加河注入贝加尔湖

3.填空题(共1题)

20.
读俄罗斯交通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有关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俄罗斯是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B.俄罗斯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C.俄罗斯的首都是圣彼得堡D.俄罗斯大多数的河流自北往南流
【小题2】俄罗斯交通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
①在欧洲部分主要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②在亚洲部分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③输油(气)管线主要呈南北分布    ④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太平洋沿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解答题(共4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甲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亚洲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A、B、C三地的气候特征与图乙相吻合的是______地,该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①、②两地的降水有较大差异,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
22.
根据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是东盟和G20集团的成员国。印度尼西亚有2.3亿人口和两千多万华侨,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市场潜力巨大。
材料二:东南亚地形和城市分布、印度尼西亚位置示意图

(1)东南亚包括________半岛和________群岛。
(2)图中半岛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的________ 或河口  。
(3)甲国是新加坡,该国位于____________(特殊纬线)附近,__________海峡东端。
(4)乙半岛冬季盛行______季风(风向),夏季盛行_______季风(风向)和西南季风。
(5)印度尼西亚有“千岛之国”之称,该群岛由于气候 ,是________(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生产国
23.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地狭人稠,经济高度发达。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C__________岛,B__________海,
(2)日本火山、地震灾害频发,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__________山是一座著名的火山。
(3)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沿岸和________  沿岸。近年来,许多日本企业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考虑东南亚有 (  )
①.资金和技术  ②.管理经验
③.众多廉价的劳动力   ④.丰富的自然资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俄罗斯与印度简图。

(1)红场是俄罗斯的著名广场,位于首都莫斯科市的中心,它位于_____平原上。它所在的国家由于矿产资源丰富,    (重或轻)工业发达,因大量出口油气资源,形象地被称作
(2)从图中可看出,俄罗斯和印度各有一条重要的地理纬线穿过, 两国所处的温度带却不大相同,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印度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一年之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每年6~9月盛行____ ___ 季风(填箭头代号a或b及风向名称),降水丰沛,为雨季。
(4)近年来,印度的软件产业令世界瞩目,占世界市场的    ,其中___ ___   (填字母及名称)是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心,被称为印度的“硅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组:(1道)

    选择题:(18道)

    填空题:(1道)

    解答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