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课时训练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2729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

1.选择题(共14题)

1.
某同学编写了一段顺口溜——“高纬高山①,沙漠内陆②,雨林湿又③,人们定居难。”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是(   )
A.①旱、②寒、③热B.①寒、②旱、③热
C.①热、②旱、③寒D.①寒、②热、③旱
2.
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A.人口密度B.人口自然增长率C.人口数量D.人口增长数
3.
青藏高原人口稀疏,是因为(   )
A.资源贫乏、面积狭小B.地势高、空气稀薄
C.荒漠、气候干旱D.全年高温多雨、原始森林广布
4.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北美洲B.拉丁美洲、亚洲
C.非洲、欧洲D.拉丁美洲、北美洲
5.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太快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B.人能创造财富,所以人口越多越好
C.人口的多少与资源、环境没多大关系
D.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6.
(题文)目前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现象(   )
A.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B.在所有国家都存在
C.在沿海国家最明显D.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应大力提倡
7.
下列各项中,属于导致东亚人口稠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
B.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C.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D.工业化较高,工业发达
8.
下列气候类型中,适合人类居住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湿润气候D.寒带气候
9.
某地在一年内,平均每2000人中,出生并成活了40个婴儿,死亡22人,该地这一年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
A.2.0%B.1.1%C.0.9%D.1.8%
10.
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数量和速度方面的特点是(   )
A.速度慢、数量少B.速度慢、数量大
C.速度快、数量少D.速度快、数量大
11.
下列各项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B.宗教信仰
C.经济发达程度D.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
12.
该漫画反映的人口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大洋洲B.非洲C.欧洲D.北美洲
13.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
A.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B.人类的生存问题
C.就业问题、饥饿贫困问题D.人种的差别问题
14.
2000年湖北省总人口数约6028万人,面积18万平方千米,其人口密度大约为(   )
A.33.5平方千米/人B.335人/平方千米
C.0.0029平方千米/人D.290人/平方千米

2.解答题(共3题)

15.

   读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A和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B,回答问题。

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据图A分析,从地形类型看,世界约有56.5%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______地区。试举一例人口稠密分布区:_______。
(2)据图B分析,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___半球;按纬度来说,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纬度地区。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共同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
16.
(题文)(题文)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

(1)用字母A、B、C、D在图中标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①纬度位置方面________;②海陆位置方面________;③地形方面________。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处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而________和________ 处是因为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2)用字母E标出世界上人口分布稀少的地区,并分析原因。
(3)我国政府正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你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好方法还有哪些?
17.
读下表,完成各题

(1)请完成右图中的人口柱状图
(2)从人口柱状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3)地球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千米,1999年的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________人/平方千米。
(4)畅所欲言:你认为能不能用人口迁移的办法将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为什么?
(5)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你能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句话的含义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4道)

    解答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