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7题)
2.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
A.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B.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岸 |
C.亚洲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 D.亚洲的面积是七大洲中最大的 |
22.
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全国的防灾日,中小学生要进行防震演习。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们也应掌握一些防震知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应迅速撤到空旷地 |
B.当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 |
C.就坐在教室内做作业,毫不惊慌 |
D.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要高声呼救,直到有人发现为止;同时要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
23.
下图是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读图解答下面小题。

【小题1】亚洲经济最发达国家是( )
【小题2】下列国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以上的是( )

【小题1】亚洲经济最发达国家是( )
A.科威特 | B.新加坡 | C.韩国 | D.日本 |
A.中国 | B.印度 |
C.哈萨克斯坦 | D.蒙古 |
27.
日本约每年火山、地震次数多达1500多次,平均每天四次地震,这是因为:
A.处在太平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
B.处在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
C.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
D.处在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
29.
(题文)2018年6月14日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俄罗斯开幕。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如图7所示,其工业区主要分布在( )


A.原料产地附近 | B.太平洋沿岸 | C.北冰洋沿岸 | D.沿海地区 |
34.
如下图所示,中南半岛河流、矿产资源和大城市分布。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据图判断,该区域的地势特征是( )
【小题2】该区域内大城市的分布规律是( )
【小题3】中南半岛各国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该地区大量输往中国的物产是( )

【小题1】据图判断,该区域的地势特征是( )
A.中部高四周低 | B.地势平坦 |
C.北部高南部低 | D.东北高西南低 |
A.沿海岸线分布 | B.沿河流分布 |
C.沿矿产资源分布 | D.沿国境线分布 |
A.天然橡胶、棕油 | B.石油、煤炭 | C.棉花、小麦 | D.先进机械、电子产品 |
2.填空题- (共5题)
3.解答题- (共3题)
43.
下列是俄罗斯的略图,完成下列的要求。

(1)俄罗斯的国土东临_________洋,西临_________海。
(2)俄罗斯的河流众多,图中标有代号D的河流是_____河,该河的流向是______,注入______洋。
(3)图中注有的四个城市中,城市B地处__________平原。
(4)俄罗斯的气候以________为主,地区差异很大,尤其是______季气温东西差异很大,年降水量西部_____,东部________。

(1)俄罗斯的国土东临_________洋,西临_________海。
(2)俄罗斯的河流众多,图中标有代号D的河流是_____河,该河的流向是______,注入______洋。
(3)图中注有的四个城市中,城市B地处__________平原。
(4)俄罗斯的气候以________为主,地区差异很大,尤其是______季气温东西差异很大,年降水量西部_____,东部________。
44.
亚洲是我们的“家”,你对自己的家了解多少?读下图,回答问题。

(1)我们的“家”大部分位于_____(东、西)半球,______(南、北)半球。
(2)认识我们的邻居: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_。(填写大洲名)
(3)我们的“家”山川壮丽,有许多值得自豪的地方,“家”中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_______,最高的山脉____________。
(4)亚洲主要位于五带中的______,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

(1)我们的“家”大部分位于_____(东、西)半球,______(南、北)半球。
(2)认识我们的邻居: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_。(填写大洲名)
(3)我们的“家”山川壮丽,有许多值得自豪的地方,“家”中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_______,最高的山脉____________。
(4)亚洲主要位于五带中的______,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7道)
填空题:(5道)
解答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