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二: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等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材料三所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指出它的核心精神实质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夏学鉴讲座《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材料三所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指出它的核心精神实质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0题)
4.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中国佛教僧人既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促成中国佛教僧人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是
A.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 |
B.孟子仁政主张 |
C.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D.程朱理学观念 |
5.
17-19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欧洲艺术史家都认为巴洛克艺术包括建筑违背了文艺复兴的传统。直到1886年的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挺身而出说:我经过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深入研究,认为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从侧面可以说明
A.文艺复兴具有深远影响 |
B.学术领域派系斗争激烈 |
C.艺术的认可须假以时日 |
D.文艺复兴缺乏创新精神 |
6.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观察胡适下列言行,思考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
B.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
C.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7.
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
A.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
B.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
C.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
D.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
8.
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A.追求社会平等 |
B.反对教会特权 |
C.主张回归自然 |
D.倡导权力制约 |
9.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意大利新兴商业的发展 |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
10.
威尔•杜兰特说:“文艺复兴已厌倦原罪以及令人心悸的、神秘的对死后的恐怖,它不再理会死亡,开始面对生命,早在席勒和贝多芬之前,它便唱出快乐的、无比的颂歌礼赞欢乐。”在
A.告别信仰 |
B.释放本能 |
C.追求高尚 |
D.礼赞生命 |
11.
公元前5—前4世纪的希腊,出现了一批收取报酬的职业教师,被称为智者学派。该学派探索的核心问题是
A.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
B.自然环境对雅典的影响 |
C.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
D.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方向 |
12.
“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A.指南针 |
B.造纸术 |
C.火药 |
D.印刷术 |
13.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具有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小说 |
B.宋词和文人画 |
C.京剧和诗歌 |
D.楚辞和元曲 |
14.
191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上某篇文章的标题“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极为醒目。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A.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
B.普朗克与量子论 |
C.达尔文与进化论 |
D.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
15.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
B.天国大同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
C.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
D.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
16.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并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
A.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
B.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
C.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
D.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
17.
美国学者徐中约认为: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为1861-1895年间士大夫的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这种动力的实质是
A.探寻政治变革 |
B.提倡民主科学 |
C.探寻求存之道 |
D.学习西方技术 |
18.
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涌入中国,康有为将老子和墨子归到了孔子的麾下,将孔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戊戌维新前,梁启超也认同康有为将孔子之学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康、梁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整合传统文化使其融入世界文明 |
B.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 |
C.为“尊孔复古”的逆流营造声势 |
D.利用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 |
19.
孙中山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不过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这种将来的共产,是很公道的办法,以前有了产业的人决不至吃亏。”由此可见,当时孙中山在民生问题上主张
A.既均衡贫富,又保护私产 |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
C.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
D.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
20.
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与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小平同志对形式主义的东西深恶痛绝,呼吁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这说明邓小平注重
A.坚持原则的做法 |
B.群众路线的方针 |
C.实干务实的精神 |
D.艰苦奋斗的作风 |
21.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的这一思想
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
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
C.确立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
D.利于扩大革命的阶级基础 |
22.
1970年4月,《参考消息》上刊登的一封贺电:“……打破了苏美这样的超级大国垄断……空间科学技术的神话。伟大的中国人民掌握的新知识将把人类从这些超级大国制造的恐惧情绪中解放出来。”此贺电肯定的是中国
A.载人航天技术工程启动 |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C.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D.不同于美苏的独立外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