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2.
【小题1】从山麓到山顶,原始森林的树种随海拔高度不同,呈现明显的差异,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2】关于哈尼农耕文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下图示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位置以及哈尼农耕文化景观。该州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水量2026.5毫米,海拔500~1000米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水量817.2毫米,原始森林广布。
【小题1】从山麓到山顶,原始森林的树种随海拔高度不同,呈现明显的差异,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 B.光照、土壤 | C.水分、土壤 | D.热量、水分 |
A.山顶降水多,保留的原始森林为村寨涵养了水源 |
B.村寨建在半山腰,气候凉爽且对外交通便利 |
C.将部分原始森林开辟为梯田,更利于水土保持 |
D.梯田因降水少,又不便于灌溉,以旱地为主 |
3.
下图是我国主要石化(石油化学工业)企业分布示意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石化企业的分布特点是( )
①东多西少 ②西南多,东北少③北多南少 ④沿海多,内陆少
【小题2】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发展大型石化企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接近原料产地
③本地市场需求大 ④劳动力廉价
【小题3】王经理从呼和浩特直飞济南(航空线见图),参加石化企业交流会,在飞机上沿途可以看到的地形区依次是( )

【小题1】我国石化企业的分布特点是( )
①东多西少 ②西南多,东北少③北多南少 ④沿海多,内陆少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③④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接近原料产地
③本地市场需求大 ④劳动力廉价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A.黄土高原 秦岭 山东丘陵 | B.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太行山 |
C.黄土高原 太行山 华北平原 | D.燕山 太行山 华北平原 |
4.
读我国某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甲、乙两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系统分别是( )
【小题2】下列工业不宜在该地区发展的是( )

【小题1】甲、乙两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系统分别是( )
A.沼泽、草原 | B.草原、森林 | C.森林、沼泽 | D.草原、沼泽 |
A.天然橡胶加工 | B.机械制造 | C.实木家具制造 | D.钢铁工业 |
2.解答题- (共3题)
5.
读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波斯湾沿岸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这种气候类型广泛分布在___________。
(2)甲地区的夏季风来自___________洋,如果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会带来___________(气象)灾害,该地区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盛行风的风向是___________。
(3)中图、右图分别是乙、丙两区域的气候资料,据图说出两地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的异同。



(1)波斯湾沿岸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这种气候类型广泛分布在___________。
(2)甲地区的夏季风来自___________洋,如果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会带来___________(气象)灾害,该地区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盛行风的风向是___________。
(3)中图、右图分别是乙、丙两区域的气候资料,据图说出两地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的异同。
6.
生育期是指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天数。读某大洲局部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曲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P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在图示地区的时段,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
(3)甲地种植的冬小麦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___________天,该地的海拔在___________米以下。
(4)图示地区冬小麦生育期的分布规律大致是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
(5)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当地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请你提出解决当地粮食问题的合理建议。

(1)P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在图示地区的时段,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
(3)甲地种植的冬小麦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___________天,该地的海拔在___________米以下。
(4)图示地区冬小麦生育期的分布规律大致是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
(5)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当地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请你提出解决当地粮食问题的合理建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解答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