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深珠三校协作体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2529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许多城市人口有很大的增长,主要是移民。在纽约市150万人口中,每6个人中就有5个人挤在低矮简陋的房屋中。进步派展开了为移民和定居者改善城市居住条件、消除贫困根源的运动。1901年纽约市、1902年芝加哥市颁布了建造经济公寓和普通住宅的法律。到1917年有40个城市、11个州有了关于提供经济公寓的法律、规定来改进环境卫生和居住状况。改革住房的理念是1914年由美国的劳动者联合会提出来的,虽然遭到了那些认为提供住房不是政府责任的人的反对,但劳动者联合会还是推动了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由各城市建造公共住房的方案。191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建筑修正案,允许由州政府建造低成本的住房。

——摘编自吴惠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2.
   材料  1980—1988年在中东地区世界两大石油生产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的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它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残酷、最具破坏性的战争。美国采取“弱势均衡”外交政策以及必要的间接介入战争手段,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两伊战争本身加速了伊拉克社会的整合,产生了一种伊拉克民族国家认同模式,但给伊拉克带来巨额的债务、社会的动荡、民众生活水准的下降和中产阶级力量的式微与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伊朗在此过程中巩固了新生的伊斯兰共和国。两伊战争使伊朗和伊拉克的实力大大削弱,有利于美国人质危机的解决和美国控制中东局势,战后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联系得到加强,且借两伊战争之机获取了在海湾地区建立基地的目的。两伊战争结束时,伊拉克军队已扩充至100万人,并拥有大批新式武器,伊拉克将数十亿美元用于扩充军备,成为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军事大国。

——冀开运、李丽娟《美国与两伊战争关系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伊战争的影响。
3.

   材料侯德榜(1890年-1974年),1921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永利制碱公司技师长,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

1933年撰写《纯碱制造》一书,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3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南京铔厂,这个厂连同永利碱厂一起,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基础,培养出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七七事变”后,侯德榜和同仁们拒绝与日本“合作”,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抗战。1938年,筹办四川碱厂。40年代,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侯氏制碱法”,由于战争和政局混乱,没有条件继续实现工业化。

50年代,发明制作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大面积推广且实现了工业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参与了全国化学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导了化工行业许多重大科技活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侯德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侯德榜50年代发明的新工艺得到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
4.
公共卫生是指与公众有关的卫生问题。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共同努力 、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公共食品卫生、公共饮水卫生、灌输个人卫生知识、促进医事发展以及对传染病的防治。公共卫生问题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反映时代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 、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才逐渐酝酿、开展。这方面,传教士倡其先声,他们从母国和故乡的经验出发,呼吁中国改善卫生环境。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 ,开始发出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了西方自来水生产过程, 称之为“激水机”。中国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也对改善公共卫生问题发表许多真知灼见。郑观应对西方城市垃圾处理称道不已。

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25 个租界,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也领先全国。以上海为例,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而上海华界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

——以上材料根据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整理、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分析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

2.单选题(共3题)

5.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6.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及树木都是逸笔筒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这种变化体现出
A.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C.“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
D.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的世俗化倾向
7.
1956年5月18日,九三学社召开座谈会。30多位参加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的科学家提出在学术上一定要争,争论才能发展;要学习一切国家的科学成就;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科学家的讲话
A.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B.贯彻执行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C.响应了国家发展科技的远景规划
D.奠定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