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阅读- (共2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中国的古典文学,凝聚了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共同谱写了一部中华文化的乐章,其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②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万木竞发,生机勃然,异纷呈,字里行间闪烁着热情和想象,跳动着自由和欢乐。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1)”,开阔大气,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吐出这样的豪情;开元初年王湾的“(2),江春入旧年”,意境壮阔高朗,对盛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勾勒出塞外大自然的瑰奇壮丽、变莫测;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李白靠天才的想象奏出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没有奔放、飘逸的才思,怎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气势磅礴的诗篇?因此,他的诗作被称为“盛唐之音”。当胸怀国事、心系苍生的杜甫在长安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慨叹时,盛唐气象已经进入了尾声。
③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天才的词人们文采斐然,又洞晓音律,每填一阕,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与诗相比,词更富性灵,以情胜,以韵胜,最是怡人心目。晏殊、欧阳修的小令是两宋词坛上第一批报春的花朵,柳永、李清照的词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婉约词推向了极致。北宋苏轼则首开豪放词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书挟海上风涛之气”。南宋辛弃疾继之,稼轩以词述报国之志,词风“慷慨纵横”,如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3),(4)”两句,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表现出词人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④元曲的出现,为_______的中华文学园圃里,又增添了一朵绚丽奇葩。它不仅是_______,而且是________。元曲曲牌名称大多俚俗,语言亦通俗活泼,如写一醉翁“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人物的酒醉狂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从来没有一种诗歌体裁像它那样走近民间。
⑤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期。从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个性化人物深入人心,如关羽的忠义无双、孔明的足智多谋、 ① 等。在刻画曹操的 ② (性格)时,写了他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将错就错杀了吕伯奢,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清代的《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著,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链接材料一)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唐宋诗人进行诗词创作,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链接材料二)
集句联是从前人的诗词文赋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词性、结构、平仄等要求组成对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集句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作者非有较高文学底蕴不能驾驭。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方天地里,乐此不疲。
【小题1】下列词语选自文中第②段和第④段。根据词典释义判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彩:①颜色。②花样,精彩的成分。 采:①摘。②精神,神色。
换:①变换,更换。②兑换。 幻:①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②奇异地变化。
肖:xiāo衰微。 xiào相似,像。
禁:jīn ①禁受,耐。②忍住。 jìn ①禁止。②法令或习俗所不允许的事项。
【小题2】(小题2)阅读第②段,对文中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阅读第④段,根据语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百花争艳 ②诗情画意 ③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
④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小题4】(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一”,判断对下列诗句中“炼字”的分析,不恰切的一项是()
分析:着一“闹”字,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令人联想到杏枝摇曳、蜂飞蝶舞的美丽春光,写出了杏花开得繁盛的情状。
【小题5】阅读“链接材料二”,判断下列各项不能构成“集句联”的一项是()
【小题6】(小题6)学校开设了古典文学选修课《诗乐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明清小说品读》,校刊小记者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评价,下列回答不得体的一句是()
【小题7】(小题7)阅读第②段和第③段,在横线处按原文填空。
(1)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小题8】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尊刘贬曹”的思想,通过杜撰“杀吕伯奢”等情节塑造的曹操形象,与我们从正史记载中了解的“真曹操”是大不相同的。陈寿《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老师请同学们就此写一篇评论,并用评论中的观点作为题目,你为这篇评论拟定的题目是《③ 》。
①中国的古典文学,凝聚了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共同谱写了一部中华文化的乐章,其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②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万木竞发,生机勃然,异纷呈,字里行间闪烁着热情和想象,跳动着自由和欢乐。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1)”,开阔大气,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吐出这样的豪情;开元初年王湾的“(2),江春入旧年”,意境壮阔高朗,对盛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勾勒出塞外大自然的瑰奇壮丽、变莫测;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李白靠天才的想象奏出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没有奔放、飘逸的才思,怎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气势磅礴的诗篇?因此,他的诗作被称为“盛唐之音”。当胸怀国事、心系苍生的杜甫在长安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慨叹时,盛唐气象已经进入了尾声。
③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天才的词人们文采斐然,又洞晓音律,每填一阕,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与诗相比,词更富性灵,以情胜,以韵胜,最是怡人心目。晏殊、欧阳修的小令是两宋词坛上第一批报春的花朵,柳永、李清照的词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婉约词推向了极致。北宋苏轼则首开豪放词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书挟海上风涛之气”。南宋辛弃疾继之,稼轩以词述报国之志,词风“慷慨纵横”,如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3),(4)”两句,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表现出词人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④元曲的出现,为_______的中华文学园圃里,又增添了一朵绚丽奇葩。它不仅是_______,而且是________。元曲曲牌名称大多俚俗,语言亦通俗活泼,如写一醉翁“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人物的酒醉狂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从来没有一种诗歌体裁像它那样走近民间。
⑤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期。从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个性化人物深入人心,如关羽的忠义无双、孔明的足智多谋、 ① 等。在刻画曹操的 ② (性格)时,写了他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将错就错杀了吕伯奢,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清代的《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著,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链接材料一)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唐宋诗人进行诗词创作,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链接材料二)
集句联是从前人的诗词文赋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词性、结构、平仄等要求组成对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集句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作者非有较高文学底蕴不能驾驭。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方天地里,乐此不疲。
【小题1】下列词语选自文中第②段和第④段。根据词典释义判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彩:①颜色。②花样,精彩的成分。 采:①摘。②精神,神色。
换:①变换,更换。②兑换。 幻:①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②奇异地变化。
肖:xiāo衰微。 xiào相似,像。
禁:jīn ①禁受,耐。②忍住。 jìn ①禁止。②法令或习俗所不允许的事项。
A.异采纷呈变幻莫测惟妙惟肖(xiāo)忍俊不禁(jìn) |
B.异采纷呈变换莫测惟妙惟肖(xiāo)忍俊不禁(jìn) |
C.异彩纷呈变幻莫测惟妙惟肖(xiào)忍俊不禁(jīn) |
D.异彩纷呈变换莫测惟妙惟肖(xiào)忍俊不禁(jīn)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春景比作冬景,春日盛开的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句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 |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运用反问高度赞美友人的才华,也劝慰、激励失意的朋友抖擞精神迎接未来,送别诗写得豪迈向上,明朗健康。 |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极言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了瀑布从高空直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诗句新奇真切,雄奇瑰丽。 |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在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之际,花鸟也有感时事而流泪心惊,实则写出了诗人睹物伤怀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
①百花争艳 ②诗情画意 ③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
④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A.①③④ | B.①④③ |
C.②③④ | D.②④③ |
分析:着一“闹”字,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令人联想到杏枝摇曳、蜂飞蝶舞的美丽春光,写出了杏花开得繁盛的情状。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分析:着一“敲”字,写出了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敲门声惊动了归巢栖息的鸟,来反衬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
B.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分析:着 “入”、“归”二字,不说红、青的颜色由桃花、柳叶所生,而是由外进入其中,颇富情趣,写出了春归大地,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的盎然生机。 |
C.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着一“卷”字,这里是“席卷”的意思,写出了北风从地面席卷而过,表现了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驰,借助风势,如磅礴倾涛,场面雄壮。 |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
A.举杯邀明月(李白)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
B.屏间记曲拈红豆(王彦泓)石上题诗扫绿苔(白居易) |
C.新荷出水双飞鹭(欧阳修)碧草粘天一落鸥(杨万里) |
D.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A.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
B.宋词:怎一个“爱”字了得! |
C.元曲:以俚俗唱尽百姓心声。 |
D.明清小说:绘尽世间百态,遍尝人生甘苦。 |
(1)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小题8】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尊刘贬曹”的思想,通过杜撰“杀吕伯奢”等情节塑造的曹操形象,与我们从正史记载中了解的“真曹操”是大不相同的。陈寿《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老师请同学们就此写一篇评论,并用评论中的观点作为题目,你为这篇评论拟定的题目是《③ 》。
2.
阅读《屹立不倒的舞台》,完成后面小题。
屹立不倒的舞台
——发生在湖南省茶陵县湘剧团的故事
本报记者唐湘岳本报通讯员周彩丽
①生旦净丑,百味人生;戏里戏外,悲欢离合。
②湘剧①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湖南茶陵县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茶陵县湘剧团前身为仁和班,1954年正式更名为茶陵县湘剧团。自此,一批又一批艺人进入茶陵县湘剧团,投身湘剧。艺人们在一个又一个戏台上唱念做打,让一群又一群观众鼓掌喝彩,从一个又一个困境中撑起舞台。
台上的笑唱与 ①
③戏台上正在排练传统改编剧目《买母为奴》,为2014年“株洲红”优秀剧目展演做准备。
④演员徐道元有一张黑黄粗糙的脸,是常年涂抹厚重油彩所致。《买母为奴》中,他饰演孝子周子卿。然而,戏外的他,却自称是个“不孝子”。他永远记得那个黑暗的日子。当时他在平水镇准备演出。天未亮,接到益阳家里打来的电话:“妈走了!”一瞬间,他只觉耳朵一阵轰鸣。之前他知道母亲病了,由于演出回不去,只能每天电话问候。“病中不能侍奉,一定要去见她最后一面!”可是9点半表演《金印记》,他是主演,走了戏就演不成了。父亲去世时他也在台上,母亲过世仍回不去。他揪着被子痛哭,然后起床,上妆,着戏服。《金印记》里他扮演小生,与小姐谈情说爱,无人看出异常,只有那本该尖细的假声有些喑哑。
⑤选择“牺牲”的不止徐道元一个。谭建国患上急性肝炎,带病下乡演出,轮到他上场,拔了吊针就走。演完后瘫坐在凳子上,抬手的力气都没有,而台上那些空翻滚打的动作,却行云流水,无半分拖沓。一次,他和演对手戏的演员没有配合好,被绊了一下摔倒了,固定胡须的铁丝刺穿了上嘴唇,鲜血直冒。他忍住疼痛,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在观众的叫好声中吞下满口鲜血。提起这些,他淡淡地说:“选择了湘剧艺术就要为它付出。”
风光展演与落魄求生
⑥黄小燕如今已经67岁了,从十几岁演娃娃到现在演老太婆,从一个外行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艺术传承人,她的大半生都在这个剧团,经历了剧团的起起落落。
⑦1960年,黄小燕刚进入剧团时,正逢剧团的辉煌时期,《白兔记》《生死牌》《拜月记》等代表性剧目常演不衰。她跟随剧团辗转全省各地演出,每场演出基本满座,演完后,还有“粉丝”邀请吃饭。她笑言“有种当明星的感觉”。
⑧后来有了电视、电影,戏剧慢慢地不景气。剧团发不出工资,成员自谋生路。最后剧团只剩下10多个人,没人练功,没人排戏,没有演出。“剧团不能就这样倒了!”黄小燕自告奋勇当团长,劝回演员,排节目,联系演出,三年时间排了26出戏。为了增加收益维系剧团,只要有地方请他们,不管多远、报酬多低,他们都去。
⑨老演员杨荣华记得那段艰苦的日子。到偏远的农村去演出,既当搬运工,又当勤杂工。自带被子,睡在戏台上、草地里、路边,吃泡面、喝稀粥。有时一天连演三四场,十多个小时不卸妆。日晒雨淋、忍饥挨饿都太平常。一次演戏时放好了道具,乐队就绪,演员准备上场了,戏台子倒了,一时间大家手忙脚乱。这时,观众纷纷加入进来,撑台子,抬木桩,打桩孔,不一会儿一个更结实的戏台搭建起来。撑起来的,不仅是戏台,还有演员心中的湘剧。
不留人的“环境”与 ②
⑩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茶陵县湘剧团开始走市场化道路。走市场有走市场的难处。戏剧市场萎缩,观众流失,演出市场不景气,盈利自然少。剧团内部,队伍青黄不接。湘剧唱腔有四种,学起来难度较大,对容貌、身段等各方面的要求又高,而且是用长沙方言表演,学的人本来就少,再加上工资低、编制少,招人就更困难了。
⑪近三十年间,剧团招过两批演员,20多人培训出来了,仅8人留下。现在剧团总共41人,大都四五十岁,还有9人是编外人员。人员少、断层,演对手戏的没对手,乐队、灯光、舞美、编剧都缺人,一度无法演出,大量优秀传统剧目失传,剧团甚至面临解散的危险。编外人员谭艳玲就曾退出过剧团,可湘剧已融进她的生活里,再也摆脱不掉。离团一个月,她终于熬不住,回团了。“虽然挣钱不多,但我热爱这份事业,能在舞台上演几个主要角色,能得到前辈和观众的肯定,我很满足很欣慰。”艺术也没有亏待她。此次演出《买母为奴》,谭艳玲担任第一女主角。
⑫离开的理由很多,也都有各自坚守下去的理由。
⑬黄小燕担任团长时,湖南省文化厅要调她去省湘剧团,她没有走。她对记者说:“我不是茶陵人,但茶陵湘剧团给了我辉煌的人生。热爱湘剧我不想走,危难时刻我更不能走。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再培养出一批学生。在有生之年我会全力以赴不让茶陵湘剧团倒下去。”乐队队长郭云说:“剧团瘫痪的时候,我师傅陈一中在农贸市场摆地摊卖榨菜,摊子旁摆上他的司鼓,每天练功。坚守这个事业,不抛弃不放弃,老一辈身上的精神,要像传承湘剧一样传下去。”司鼓手肖平说:“我父亲原来是省湘剧院演员, 50年代调入茶陵剧团支持地区文化工作,带出了一批批学生,我受父亲影响喜欢上了湘剧。我与父亲聊到这些年的困难,他给我讲剧团老前辈凌野的故事。凌老在运动中白天挨批斗,晚上上台表演,那是一种怎样的信念?”
⑭有这样一群人,湘剧团又怎会活不下去?
折腾不起的湘剧团与“折腾”出的大型湘剧
⑮一部《洣水魂》,让茶陵湘剧团再度崛起。
⑯2010年,湖南省举行全省县级剧团戏剧展演。由于资金、人员等问题,剧团20多年没有排过30人以上的戏。上级单位劝他们说,以你们县的财力和剧团的实力,还是别排大戏了,你们经不起折腾。排,还是不排?时任团长的谷可娥辗转难眠。开会讨论时,大家一致表态:“宁愿少发一个月的工资,也要新排一部大戏参演。”这铿锵的话语,源于共同的心愿——让湘剧“发声”。团委会每人凑5000元,职工每人凑1000元,凑齐10万元作为排演经费。
⑰排演《洣水魂》需要乐手30人,演员近50人。剧团聘请了临时工8人,湖南省湘剧院和长沙市湘剧院派出演奏人员近20人支援,剧团一些从未登台的幕后工作人员和退休老演员也参与演出,已经离开剧团20年的吴玲和蒋湘媛再次登台出演主要角色。剧目取材于茶陵当地,表现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坚贞、坚韧的精神。其中一场《三敬酒》,演员们跪下去敬革命烈士,谷可娥跪下去时泪水夺眶而出——为剧团所有人的默默坚守。
⑱《洣水魂》一举获得了展演“金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洣水魂》的成功,是剧团重振的开始。剧团又连续排演了多部新戏,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好剧目,赢得了奖杯和口碑。如今,重建的剧院舞台即将完工,这片被湘剧灌溉的舞台,又将生长出许多新的故事。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6日第一版,有删改)
注:①湘剧:湖南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而形成的多声腔剧种。代表性剧目有《琵琶记》、《白兔记》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两个小标题补充完整。(不超过5个字)
台上的笑唱与① 不留人的“环境”与②
【小题2】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兼有“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请你从文中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
【小题3】如果你与同学们就这篇通讯进行交流,针对文中“茶陵湘剧团折腾不起还要‘折腾’”的情节,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小题4】本文结尾,“这片被湘剧灌溉的舞台,又将生长出许多新的故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请展开想象,续写一个场面,展望湘剧团的前景。(不超过150字)
屹立不倒的舞台
——发生在湖南省茶陵县湘剧团的故事
本报记者唐湘岳本报通讯员周彩丽
①生旦净丑,百味人生;戏里戏外,悲欢离合。
②湘剧①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湖南茶陵县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茶陵县湘剧团前身为仁和班,1954年正式更名为茶陵县湘剧团。自此,一批又一批艺人进入茶陵县湘剧团,投身湘剧。艺人们在一个又一个戏台上唱念做打,让一群又一群观众鼓掌喝彩,从一个又一个困境中撑起舞台。
台上的笑唱与 ①
③戏台上正在排练传统改编剧目《买母为奴》,为2014年“株洲红”优秀剧目展演做准备。
④演员徐道元有一张黑黄粗糙的脸,是常年涂抹厚重油彩所致。《买母为奴》中,他饰演孝子周子卿。然而,戏外的他,却自称是个“不孝子”。他永远记得那个黑暗的日子。当时他在平水镇准备演出。天未亮,接到益阳家里打来的电话:“妈走了!”一瞬间,他只觉耳朵一阵轰鸣。之前他知道母亲病了,由于演出回不去,只能每天电话问候。“病中不能侍奉,一定要去见她最后一面!”可是9点半表演《金印记》,他是主演,走了戏就演不成了。父亲去世时他也在台上,母亲过世仍回不去。他揪着被子痛哭,然后起床,上妆,着戏服。《金印记》里他扮演小生,与小姐谈情说爱,无人看出异常,只有那本该尖细的假声有些喑哑。
⑤选择“牺牲”的不止徐道元一个。谭建国患上急性肝炎,带病下乡演出,轮到他上场,拔了吊针就走。演完后瘫坐在凳子上,抬手的力气都没有,而台上那些空翻滚打的动作,却行云流水,无半分拖沓。一次,他和演对手戏的演员没有配合好,被绊了一下摔倒了,固定胡须的铁丝刺穿了上嘴唇,鲜血直冒。他忍住疼痛,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在观众的叫好声中吞下满口鲜血。提起这些,他淡淡地说:“选择了湘剧艺术就要为它付出。”
风光展演与落魄求生
⑥黄小燕如今已经67岁了,从十几岁演娃娃到现在演老太婆,从一个外行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艺术传承人,她的大半生都在这个剧团,经历了剧团的起起落落。
⑦1960年,黄小燕刚进入剧团时,正逢剧团的辉煌时期,《白兔记》《生死牌》《拜月记》等代表性剧目常演不衰。她跟随剧团辗转全省各地演出,每场演出基本满座,演完后,还有“粉丝”邀请吃饭。她笑言“有种当明星的感觉”。
⑧后来有了电视、电影,戏剧慢慢地不景气。剧团发不出工资,成员自谋生路。最后剧团只剩下10多个人,没人练功,没人排戏,没有演出。“剧团不能就这样倒了!”黄小燕自告奋勇当团长,劝回演员,排节目,联系演出,三年时间排了26出戏。为了增加收益维系剧团,只要有地方请他们,不管多远、报酬多低,他们都去。
⑨老演员杨荣华记得那段艰苦的日子。到偏远的农村去演出,既当搬运工,又当勤杂工。自带被子,睡在戏台上、草地里、路边,吃泡面、喝稀粥。有时一天连演三四场,十多个小时不卸妆。日晒雨淋、忍饥挨饿都太平常。一次演戏时放好了道具,乐队就绪,演员准备上场了,戏台子倒了,一时间大家手忙脚乱。这时,观众纷纷加入进来,撑台子,抬木桩,打桩孔,不一会儿一个更结实的戏台搭建起来。撑起来的,不仅是戏台,还有演员心中的湘剧。
不留人的“环境”与 ②
⑩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茶陵县湘剧团开始走市场化道路。走市场有走市场的难处。戏剧市场萎缩,观众流失,演出市场不景气,盈利自然少。剧团内部,队伍青黄不接。湘剧唱腔有四种,学起来难度较大,对容貌、身段等各方面的要求又高,而且是用长沙方言表演,学的人本来就少,再加上工资低、编制少,招人就更困难了。
⑪近三十年间,剧团招过两批演员,20多人培训出来了,仅8人留下。现在剧团总共41人,大都四五十岁,还有9人是编外人员。人员少、断层,演对手戏的没对手,乐队、灯光、舞美、编剧都缺人,一度无法演出,大量优秀传统剧目失传,剧团甚至面临解散的危险。编外人员谭艳玲就曾退出过剧团,可湘剧已融进她的生活里,再也摆脱不掉。离团一个月,她终于熬不住,回团了。“虽然挣钱不多,但我热爱这份事业,能在舞台上演几个主要角色,能得到前辈和观众的肯定,我很满足很欣慰。”艺术也没有亏待她。此次演出《买母为奴》,谭艳玲担任第一女主角。
⑫离开的理由很多,也都有各自坚守下去的理由。
⑬黄小燕担任团长时,湖南省文化厅要调她去省湘剧团,她没有走。她对记者说:“我不是茶陵人,但茶陵湘剧团给了我辉煌的人生。热爱湘剧我不想走,危难时刻我更不能走。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再培养出一批学生。在有生之年我会全力以赴不让茶陵湘剧团倒下去。”乐队队长郭云说:“剧团瘫痪的时候,我师傅陈一中在农贸市场摆地摊卖榨菜,摊子旁摆上他的司鼓,每天练功。坚守这个事业,不抛弃不放弃,老一辈身上的精神,要像传承湘剧一样传下去。”司鼓手肖平说:“我父亲原来是省湘剧院演员, 50年代调入茶陵剧团支持地区文化工作,带出了一批批学生,我受父亲影响喜欢上了湘剧。我与父亲聊到这些年的困难,他给我讲剧团老前辈凌野的故事。凌老在运动中白天挨批斗,晚上上台表演,那是一种怎样的信念?”
⑭有这样一群人,湘剧团又怎会活不下去?
折腾不起的湘剧团与“折腾”出的大型湘剧
⑮一部《洣水魂》,让茶陵湘剧团再度崛起。
⑯2010年,湖南省举行全省县级剧团戏剧展演。由于资金、人员等问题,剧团20多年没有排过30人以上的戏。上级单位劝他们说,以你们县的财力和剧团的实力,还是别排大戏了,你们经不起折腾。排,还是不排?时任团长的谷可娥辗转难眠。开会讨论时,大家一致表态:“宁愿少发一个月的工资,也要新排一部大戏参演。”这铿锵的话语,源于共同的心愿——让湘剧“发声”。团委会每人凑5000元,职工每人凑1000元,凑齐10万元作为排演经费。
⑰排演《洣水魂》需要乐手30人,演员近50人。剧团聘请了临时工8人,湖南省湘剧院和长沙市湘剧院派出演奏人员近20人支援,剧团一些从未登台的幕后工作人员和退休老演员也参与演出,已经离开剧团20年的吴玲和蒋湘媛再次登台出演主要角色。剧目取材于茶陵当地,表现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坚贞、坚韧的精神。其中一场《三敬酒》,演员们跪下去敬革命烈士,谷可娥跪下去时泪水夺眶而出——为剧团所有人的默默坚守。
⑱《洣水魂》一举获得了展演“金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洣水魂》的成功,是剧团重振的开始。剧团又连续排演了多部新戏,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好剧目,赢得了奖杯和口碑。如今,重建的剧院舞台即将完工,这片被湘剧灌溉的舞台,又将生长出许多新的故事。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6日第一版,有删改)
注:①湘剧:湖南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而形成的多声腔剧种。代表性剧目有《琵琶记》、《白兔记》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两个小标题补充完整。(不超过5个字)
台上的笑唱与① 不留人的“环境”与②
【小题2】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兼有“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请你从文中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
【小题3】如果你与同学们就这篇通讯进行交流,针对文中“茶陵湘剧团折腾不起还要‘折腾’”的情节,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小题4】本文结尾,“这片被湘剧灌溉的舞台,又将生长出许多新的故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请展开想象,续写一个场面,展望湘剧团的前景。(不超过15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