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84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样,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于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禀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多很大的坏事来。……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天理变易无穷。由一阴一阳,生生不穷。‘继之者善’,全是天理,安得不善!孟子言性之本体以为善者是也。二气相轧相取,相合相乖,有平易处,有倾侧处,自然有善有恶。故禀气形者有恶有善,何足怪!语其本则无不善也。”曰:“此却无过。”丁按之曰:“先生解中庸大本”云云。曰:“既谓之大本,只是理善而已。才说人欲,便是气也,亦安得无本!但大本中元无此耳。”……“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子语类》(卷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苏格拉底和朱熹的基本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和朱熹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3)分析苏格拉底和朱熹思想的相似点。

2.单选题(共7题)

2.
赫拉克利特呼吁“人民应当为城邦的法律而斗争”;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亚里士多德声称“法律是理智的体现,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古希腊三位哲学家的言论说明
A.任何人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
B.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具有法治传统
C.世人必须严守法律方能摆脱野蛮
D.法律是遏制人性本恶的重要手段
3.
《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
B.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C.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
D.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
4.
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
A.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C.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5.
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一“哲学的突破”
A.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B.主张王权应该高于教权
C.肯定人的欲望歌颂人性
D.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6.
各个时期的古希腊雕塑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的阶段,进而发展出“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艺术
A.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
B.人文主义精神持续不断
C.得益于民主政治的繁荣
D.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7.
“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该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感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B.怀疑神灵,强调人的作用
C.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D.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8.
古希腊的哲学名著《论真理》中说:“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薄伽丘
B.苏格拉底
C.彼特拉克
D.普罗泰格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