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成下列要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以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等外交活动及祭祀等国事活动中就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看成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到了魏晋时代,文学也不断的被确定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魏晋以后的士大夫几乎无人不写文学作品,在某些文学特别发达的时代(如唐代),作家人数之多、身份之杂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的。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材料二 自北宋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小唱,诸宫调、话本、杂刷、戏文、通俗小说、时调小曲等都市通俗文学的兴起并获得远猛的发展。它们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喜爱与欣赏,甚至封建统治阶级也暗中将它们作为世俗的文化娱乐的内容而接受了,这种新兴文学的基特点是商业性和娱乐性。它是以文化服务的方式向善普通消费者提供娱乐和消遣的;它的内容主要是现实的世俗生活,或者是经过世俗化了的历史、传奇、神魔、灵怪等离奇惊险的故事,表现出对旧传统的反叛精神。
——摘编自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的发现与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以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3题)
2.
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 |
B.独尊儒术 |
C.颁布推恩令 |
D.兴办太学 |
3.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
B.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4.
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 B.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
C.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D.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
5.
《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
B.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
D.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 |
6.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强调实用价值 |
B.没有理性思维 |
C.长期领先世界 |
D.都有官方印记 |
7.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
8.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这反映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
B.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文明 |
C.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 |
D.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
9.
汉武帝至成帝年间,是散体大赋的全盛期。这些赋大都以游猎为题材,描写了宫延的生活,皇宫的雄伟壮丽,游猎队伍的浩大壮观,等等。篇末则加一些讽谏的话,作为点缀。这反映出( )
A.西汉王朝呈现全面繁盛景象 | B.统治集团垄断了文化舞台 |
C.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 D.文学创作背离了主流文化 |
10.
秦末汉初,《许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已传人越南,汉字也得到系统的传授和应用、从汉至晋,越南人把汉字称为“儒字”“咱们的字”,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越南效法汉字创造出本国文字,并以之翻译儒家经典,据此可知,古代汉字( )
A.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 B.消除了中越两国文化差异 |
C.源于儒家文化输出的实践 | D.成为地区文化交流的媒介 |
11.
后唐长兴三(932年),中书门下奏请依据唐《开成石经》刻印“九经”(儒家经典),得到唐明宗批准:至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九经”全部刻印成书并开始发售,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
A.政府加强印刷技术垄断 | B.印刷产品开始进入市场 |
C.创印技术推动文化传播 | D.书写材料发生根本变革 |
12.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A.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
B.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D.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
13.
明中叶至清初,士人不仅参与小说的创作,还积极参与小说的传播。有的直接受雇于书坊,为其编撰、校订小说。如邓志谟是个多产的作家,在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辖区)书坊担任塾师,同时担任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沦丧 | B.科举制度影响下降 |
C.城市工商业的普遍繁荣 | D.文化的商业性趋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