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被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了。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二从“奇技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 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初,“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被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了。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二从“奇技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 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初,“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 籍贯 | 思想主张 |
黄宗羲 | 浙江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顾炎武 | 江苏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王夫之 | 湖南 | 循天下之公 |
康有为 | 广东 |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
梁启超 | 广东 |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严复 | 福建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孙中山 | 广东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的“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注: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的“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4.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3)结合近代美国和中国的相关史实,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是怎样践行孟德斯鸠主张的?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何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3)结合近代美国和中国的相关史实,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是怎样践行孟德斯鸠主张的?
2.单选题- (共24题)
5.
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下列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追求现世生活的享受 | 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
C.认为美德来源于知识 | D.希望建立法治社会 |
6.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
7.
某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下列主张最能体现其人文精神的是
A.简化宗教仪式 |
B.建立民族教会 |
C.信仰即可得救 |
D.《圣经》至高无上 |
8.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
B.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
C.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
D.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 |
9.
***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
C.美苏等国家对原于弹的垄断 |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10.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
11.
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各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A.政治运动左右文艺发展 |
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问题 |
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 |
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 |
12.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反对君主独裁 |
B.反对君主制度 |
C.提倡格物致知 |
D.提倡尊君卑臣 |
13.
孔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
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14.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对莎士比亚遗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扰,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 B.封建专制根深蒂固 |
C.君主立宪已经确立 | D.人文主义已成潮流 |
15.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科技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史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35 | 7 | 17 | 8 | 8 |
A.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 |
B.重视经验实用性强 |
C.不重视对自然的探求 |
D.长时期领先于世界 |
16.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李贽 |
17.
下图是一张珍藏了近五十年的“知青离城乘车证”。与该证件历史关联最密切的是


A.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
B.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C.开始对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
D.高考制度被废止,高校停止招生 |
18.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 B.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 D.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
19.
下图是1985年9月23日美国《时代》封面。封面的标题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对此标题的正确分析是


A.中国开始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B.中国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 |
C.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 |
20.
“它是***在苏联经济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开始认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思路的杰作”材料评价的是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B.《论人民民主专政》 |
C.《论十大关系》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23.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
24.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
25.
伏尔泰与卢梭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但两人的一些主张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是否主张天赋人权 |
B.是否反对财产私有 |
C.是否反对君主制度 |
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
26.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
27.
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
28.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
B.《民报》、《天演论》 |
C.《天演论》、《时务报》 |
D.《海国图志》、《天演论》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