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大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32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2.单选题(共14题)

2.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
A.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C.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
3.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罪犯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这表明当时
A.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的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强化
C.司法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
D.儒家经典成为了法律的基本原则
4.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5.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科技
类别
数学
天文历史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35
7
17
8
8
 
A.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
B.重视经验实用性强
C.不重视对自然的探求
D.长时期领先于世界
6.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厂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7.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8.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9.
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10.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
11.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12.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1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南戏
14.
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A.教化功能
B.娱乐功能
C.程式化特点
D.虚拟性特征
15.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3.选择题(共5题)

16.

贵州省某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全村群众,历时36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7200米长的“生命之渠”,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黄大发的不平凡之处在于(  )

①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③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④恪尽职守,明礼诚信

17.铜与过量的浓硝酸反应,当有0.2mol硝酸被还原时,参加反应的铜为(   )
18.《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女子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织九匹三丈(1匹=40尺,一丈=10尺),问日益几何?”其意思为:“有一女子擅长织布,每天比前一天更加用功,织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第二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织相同量的布,第一天织5尺,一月织了九匹三丈,问每天增加多少尺布?”若一个月按31天算,记该女子一个月中的第n天所织布的尺数为an,则 a1+a3++a29+a31a2+a4++a28+a30 的值为(   )
19.(   )时整,时针、分针、秒针重合在一处.
20.(   )时整,时针、分针、秒针重合在一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