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迷恋戏曲。《旷园杂志》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者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这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装、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叶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及京剧形成的条件。
(2)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1题)
A.自我克制,公正廉奉 |
B.有所为有所不为 |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
A.罗盘、印刷术、火药 |
B.火药、罗盘、印刷术 |
C.罗盘、火药、印刷术 |
D.火药、印刷术、罗盘 |
A.商朝时期 |
B.春秋时期 |
C.隋唐时期 |
D.宋元时期 |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
B.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顶峰 |
A.绘画艺术的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
B.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开创之作 |
C.宋代绘画只有单一的山水画较为著名 |
D.明清时期,既有正统画风,也有奇特不拘一格的绘画风格 |
A.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
B.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
C.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D.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
B.由于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
C.书法艺术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 |
D.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