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1题)
1.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材料中的“新学”
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
C.提倡“中体西用” | D.倡导“维新变法” |
2.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A.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
B.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
3.
某学生根据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中国旧思想 |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級,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A.宣扬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唯一路径 | B.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
C.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 | D.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
4.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5.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
6.
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
7.
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 |
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 |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
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
8.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
B.戊戌变法 |
C.洋务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9.
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
10.
“今日翊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材料意在说明
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 |
B.西方的政治制度远不及中国 |
C.向西方学习要结合国情 |
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 |
11.
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A.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 |
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
C.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 |
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 |
12.
赫胥黎原著《天演论》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但严复却在译著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严复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
B.严复企图以进化论观点来宣传维新思想 |
C.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13.
1902年梁启超提出要进行“史学界革命”,他认为应该改变历史只记述“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而应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并“求得其公理公例之现象”。梁启超此举意在
A.宣传达尔文进化论 |
B.鼓吹维新变法 |
C.培植国民精神 |
D.宣传革命思想 |
14.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
C.成为人们学习西方的障碍 |
D.对维新派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
15.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后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 B.“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
16.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
17.
《那时花开月正圆》最近在国内热播,剧中慈禧第一次见到康有为的改革方案时,并没有大加指责,而是浏览数日,后转批“各省督抚会议奏覆”。顺天府尹上书呼吁“仿效西法”,慈禧亦不以为忤,且发出“上谕”,把应兴、应革各事归纳为十六项,发给各大臣,要他们“悉心妥筹”、“实力讲求”。这说明慈禧
A.曾经积极支持变法 |
B.不是頑固守旧勢力 |
C.借助改革巩固统治 |
D.善意回应改革方案 |
18.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说:”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辩矣。”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
A.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
B.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 |
D.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19.
“信”“达”“雅”是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和随意增减原文。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却将达尔文主义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这部批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翻译成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严复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 |
B.严复误解了赫胥黎的观点 |
C.严复翻译水平达不到他的翻译标准 |
D.严复这样的翻译别有深意 |
20.
《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此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
21.
下图是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情况。由此可以看出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政治文明发展的渐进性曲折性 |
C.君主观念逐渐淡化直至被抛弃 |
D.民族危机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思想的宣传 |
22.
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 |
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
23.
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A.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 |
B.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
C.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 |
D.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 |
24.
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
25.
1862年,同文馆开始招生,学生待遇极优,每月给三两银子,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在客现上说明
A.同文馆招生困难 |
B.政府重视同文馆 |
C.同文馆门槛极低 |
D.西学已成为主流 |
26.
粱启超曾说史学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明确指出,历史认识的目的和任务是反映客观历史事实,这是新史学的灵魂,对此必须坚持到底、绝不动摇。这表明梁启超治史
A.看重史料来源 | B.重视分析史实 | C.力求真是真非 | D.善于借鉴历史 |
27.
英国人博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格致书院的考试,“或询西学,或问时务”。特别是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最能体现该书院
A.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
B.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
C.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 |
D.西学为主的办学内容 |
28.
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
D.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
29.
《弢安园文录外编》(1882年出版)中指出“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话旨在说明中国思想家
A.坚持中体西用 | B.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向“制度”转变 |
C.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
30.
1917年3月,严复撰文指出:“若察欧洲战势,德人乃处强弩之末。潜艇虽烈,不足制英人死命,敢料德、奥之即败。本月二日美总统威尔逊亲临国会,与德已宣战矣。而吾国走到第二步(指与德断交)之后,忽然中止,颇闻国会中党派尚有借此时机,作种种顾党人不顾国之计划。”这反映出严复
A.看清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
B.主张中国应尽快加入协约国集团 |
C.建议政府要继续严守“中立” |
D.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政而后参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