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361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3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上述材料中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否都得到了实施?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二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粱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奠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试分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简述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实践其思想主张的活动。两者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3.
阅渍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权思想最重要的代表。在掀起护法运动的前一年,孙中山提出了以“直接民权”作为建设民国的新“理想”和“新法”。所谓“直接民权”制,是相对于代议制这一间接民权制而言。在代议制度下,一般民众只有选举权,而其他权力都要通过议院议员来实现。“直接民权”制同时将四种权力直接交给人民,即除了选举权外,人民还具有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通过行使这四种权力,人民就可以对政治起到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摘编自《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既然是中华民国,实行共和制,那就应当“官厅为制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孙中山把反对列强侵略、实现民族平等,作为追求自由的目标,实际上,是把主权作为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把个人的人权提升到群体的、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权的新高度……在经济上,孙中山注重维护群体权利的人权观。他强调国民在社会中普遍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受权。反对将财产所有权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绝对化,主张通过国家法律的积极调整和干预使社会财富的使用和分配合理化;反对经济上的绝对自由竞争原则,要求不断加强生产资料的国有成分,增加社会福利,使老幼病残皆有所养。
——摘编自《孙中山的人权理论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关于人权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人权思想未能执行的原因。

2.单选题(共30题)

4.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D.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5.
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以上材料说明了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6.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7.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城市经济的发展D.主流思想的演变
8.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C.元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D.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
9.
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B.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10.
《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11.
《卷珠帘》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词。词在宋代得以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程朱理学思想引领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2.
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生成受元代“西游戏”的影响,而当小说问世后,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明清时期,“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实质上反映了
A.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B.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C.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13.
“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商人已经成了商贾小说的主角。”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商人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业经济的繁荣
C.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
D.市民阶层的扩大
14.
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充分表达了作者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思想。该画应属于()
A.宫廷画B.风俗画
C.中国文人画D.民间绘画
15.
下列诗篇未反映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思想的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C.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16.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17.
严复在某译著中说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材料信息反映出(  )
A.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B.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D.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力
18.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9.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20.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点”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21.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说明
A.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
B.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C.尊孔复古具有必然性
D.中国民众的麻木颓废
22.
“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明也,所谓旧者无他,即同有之中周文明也”。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B.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非此即彼的文化思维
D.新旧并存的文化思维
23.
“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4.
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25.
在崭新的21世纪,党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发展表现在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问世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26.
孙中山既接受了维新派把民族独立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起来的观念,但摒弃了政治上君主立宪的妥协倾向。这表明孙中山
A.不注重中西思想的融合
B.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C.缺乏对西方政治的关注
D.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借鉴
27.
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南方谈话”
28.
(题文)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巩固民国政权
D.减轻农民负担
29.
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权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据此判断新三民主义的“新”内涵不包括
A.明确提出驱除鞑虏
B.明确反帝斗争要求
C.强调民权的平等性
D.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30.
历史学家指出:***思想解决了中国的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阐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但二者的思想精髓是一致的。这反映出
A.二者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二者在理论上都具有前瞻性
C.***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
D.邓小平理论更具有指导意义
31.
下图为***在某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该时期***
A.探索了新型革命道路
B.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
C.建立了完整思想体系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2.
下图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33.
***说:“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上述言论出自
A.《中围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