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292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3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启蒙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启蒙运动充任了很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五四”以来,一些思想家一直在推进中国的启蒙。但如果我们回到学术研究本身,便会发现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研究,实际上还远远不够。例如,至今我们还没有系统地翻译过国外学者对启蒙运动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所以我们今天讲“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是一种思想价值资源,而没有真正成为学术研究。但需要提醒或切记的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期待运用所谓的思想资源来启迪民众,引领历史前行的话,可能会偏离启蒙运动内含的意旨,反而会是历史的误读与误导。
材料二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作为生活在无论是思想还是社会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新一代西方学者有着不一样的视角,他们对启蒙运动的研究开始转向,不再从一种整体性上研究启蒙,开始重点研究法国启蒙运动内部的差异性;同样,也不把法国的启蒙运动看作启蒙运动的唯一表达,而开始在空间维度上关注诸如苏格兰启蒙运动、意大利启蒙运动等多种类型的启蒙运动,从而在多样性的维度推进了启蒙运动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始从以前只研究启蒙哲人这些精英思想家转向研究普通人如何接受这些思想,将“启蒙”发展成为了一种“运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研究,实际上还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什么要对启蒙运动开展“真正的学术研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内含的“意旨”。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启蒙运动研究方向的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从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
“文白之争”渗透着新旧文化的冲突,反思文言的价值与意义,有利于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也。
——陈独秀《答胡适之》(《新青年》,1917.5)
材料二 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大公报》,1917.2)
材料三文言是要学的,但“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价值主要在于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辉煌文明有所领略,主要让学生对精选的古代文学精华有所领略,以此拓深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一个窗口,使他们知道中国有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刘梅珍《学文言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材料一中,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的论调与这两面大旗有何冲突?材料二中林纾反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理由是什么?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白之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3.
后世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甚至对一些改革措施还有较大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三经新义,亦为当时及后世攻击荆公(王安石)之一大口实。考荆公平日言论,多以一学术为正人心之本,则史说云云,谅非诬辞,此实荆公政术之最陋者也。考荆公当时,亦非于新义之外,悉禁异说,不过大学以此为教耳。夫既设学校,则必有教者,教者必有所主张之说。盖使荆公而禁异说,则为戕贼思想之自由,然公固未尝禁之,不过提倡己之说主张而已。
——选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控制文人的思想更属必要。现代精神病学家可以把他列为妄想狂。显出他的“妄想狂性格”,使一切史学家和批评家公认为不可原谅的倒不是他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作风,而是他把自己当做经书的唯一的评注家。试卷通常都引用古文,考生和解释必须统一。他立下这个新标准,国内的读书人都必须研读王安石的每一方面的意见,苏东坡出京之后,有一次监考乡试,曾写诗说,他对考生思想的统一和贫乏非常痛心。
——选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在育才方面的措施。王安石遭受“当时及后世攻击”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和林语堂观点的不同之处。
(3)你认为“人物传记”对史学研究有何价值?
4.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雅典人找到梭伦,希望他来担任首席执政官,调解已经白热化的穷人和富人的冲突。当时贫富悬殊,许多穷人不仅自身贫穷,还欠下富人的许多债,有一些则被迫逃亡异地,于是民怨沸腾。愤怒的穷人希望平分富人的土地和财富;而富人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得到的任何利益,一部分甚至骄奢傲慢,贪婪无厌。激烈的冲突似已不可避免,而一旦陷入内战则可能倾覆城邦。
材料二 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他将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高声宣读:“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顷刻间,掌声雷动,欢声四起,那些无力还债的农民更是起劲地欢呼,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改革家梭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穷人和富人冲突白热化”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兴致勃勃的人们”可能会是哪些社会群体,哪些改革措施引起“欢声四起”?你如何理解“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2.单选题(共16题)

5.
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A.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6.
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7.
《西江月·井冈山》是***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战术思想。这里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城市中心暴动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8.
“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作为行动者而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行动策略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D.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9.
伏尔泰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由此可知伏尔泰
A.偏离了理性思考的轨道
B.背叛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10.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横空出世,《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西斯廷圣母》等传世艺术名作耳熟能详。这一时期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B.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C.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
D.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11.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
B.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
C.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
D.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
12.
《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时任宰相、太师等职)始印五经,已(通“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记载可作为活字印刷发明的证据之一
B.雕版印刷在隋唐时期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
C.活字印刷术出现后迅速取代了雕版印刷
D.活字印刷普遍具有方便、“神速”的特点
13.
某一字体的最大价值就是“飞跃式地扩大了书法的表现空间,促进了‘作为戏剧的书法’的形成”。以下作品最能体现这一价值的是
A.
B.
C.
D.
14.
2005年8月10日,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以六票对四票通过了一系列自然科学的教学标准,同意在学校的科学课程里引入和进化论矛盾的学说。这表明
A.进化论已经失去价值
B.进化论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C.秉持学术自由的精神
D.神创论仍是当今社会主流观点
15.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6.
当代某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最有可能是
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严复
17.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国情
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
18.
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该图可以用于说明我国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教育革命”的大力推动
C.基础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
D.九年义务教育已完全普及
19.
《绘画的消亡》一书中提及“……他们不以观众是否能理解作为创作目标,真正的艺术品是以神秘的、捉摸不透的、蕴涵深邃的形式从画家身上出现的,……想用一种新的精神和思想方式去回答技术化世界的挑战。”下列作品符合这一艺术特征的是
A.
B.
C.
D.
20.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曾定义某一文学流派:“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大卫•科波菲尔》
C.《等待戈多》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