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225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9/17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与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诘问(jié)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奔丧(sàng)
B.交卸(xiè)   狼籍 (jí) 颓唐(tuí) 琐屑(xiè)
C.尴尬(gà)   烦躁(zào)    塌败(tā) 滞笨(zhì)
D.愧怍(zuò)   荒僻(bì) 取缔(dì) 接济(jì)
2.
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B.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
C.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D.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很有特点。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4.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
B.《陋室铭》 刘禹锡 唐代
C.《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D.《望岳》 杜甫   宋朝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________) (2)便还家(_________)   
(3)郡下,诣太守(_________) (4)处处之(__________)
【小题2】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________)见渔人,(______)乃大惊,问(_________)所从来。(________)具答之。(_______)便要(________)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小题3】翻译句子。
(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小题5】《桃花源记》一文作者设计渔人再找到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未果”,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的结局?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布 鞋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箩筐,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阙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小题1】文章以____________ 为线索,通过对___________的回忆,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题2】请从第③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小题3】品味文中第④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小题4】文中说“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你童年记忆中最鲜亮的风景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4.其他(共1题)

7.
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