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这个人喜欢纸上谈兵,动辄高谈阔论,爱出风头,在大家眼里犹如鹤立鸡群。 |
B.他就这点成就,却显得目空一切,未免像井底之蛙,徒惹人笑。 |
C.日子似乎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流淌,变化的是我们的年龄和感觉。 |
D.世上有一种情最伟大,就算斗转星移、海枯石烂也不动摇,这便是亲情。 |
A.雾霭(ǎi) 沙砾( lì) 追溯(sù) 销声匿迹( nì) |
B.窥探(kuī) 缄默(jiān) 帷幕(wéi) 腐蚀(fǔ shí) |
C.沼泽(zhǎo) 迁徙 (xǐ) 顾忌(jí) 风雪载(zǎi)途 |
D.狩猎(shòu) 龟裂(jūn ) 褶皱(zhě) 翩(piān)然 |
A.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C. 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B、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D. 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无论魏晋 |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A.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探访 |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
D.处处志之 志:标记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
C.便扶向路(沿,顺着) |
D.寻病终(寻找)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C.问所从来,具答之 |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
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很奇怪。)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 |
3.现代文阅读- (共3题)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①千年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千里,古木参天,荆棘布道,偶尔的狼嚎猿啼给人阴森森的感觉。
②张郎执枪佩刀,带着干粮,在森林里日复一日地穿行。
③入林的第五天,张郎就见到了一副白森森的人骨,张郎有些迟疑,怎样遇害的呢?旁边有刀也有枪,而且从刀的重量来估,其人也是个习武之人,狼?虎?或狮?张郎不得究竟,自顾上路,一路提醒自己要更加小心才是。
④偏偏不几天,张郎又遇白骨,还是人体,而且是两具。从过医的张郎蹲下身细细察看,两具骨骼都是男人,还留着拼命搏斗过的痕迹。张郎就更觉得奇怪了,什么深仇大恨让人追到这渺无人烟的地方动了杀心?功与名,财与利?
⑤继续前行。
⑥怪事再度发生。这天,张郎刚吃完一只烤熟的山雀,正准备起身上路,前面不远处的地方一团蓝光炫着他的眼。张郎揉揉眼睛再看,绿幽幽的,张郎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立马想到老人家常说的天然翡翠。
⑦张郎一步一停地上前,他怕是什么特大动物的眼睛,近了,果然是两人合抱大的玉石,而且,玉石下面还有一个人,用绳附着,看衣服和肉体颜色,刚才死去才不久的样子。
⑧张郎在旁边捡一块石头,使劲往自己认为是翡翠的玉石上砸,玉石丝毫没损,凑近看,暗纹都没一丝,再凑近些看,整块石头里一点气泡也找不着。张郎兴奋得快要窒息,确认这是翡翠不说,而且是上等的翡翠。张郎眯上眼,感觉华室在招手,山珍野味已压桌,骑马坐辔,穿金戴银,妻妾成群,成为郡主富甲一方。
⑨张郎睁开眼,将死者身上的荆条解下,将玉石系往自己身上。好沉啊,张郎每走一步腿都在打颤,但背上是一座城池,越重城越大,再重也心甘。
⑩脚起泡背流血,张郎感到体力不支,准备歇下给肚进食时,张郎听到有人的声音朝他这边传来,立马用树枝和深草将玉做了掩饰,自己也藏在蔽处,两手紧紧握住枪。
⑪声音近了,更近了,看得明白,是人。张郎的心一软,刚放下枪,突觉玉石易主、华室崩塌、妻妾逃逸、丰餐消隐,于是一咬牙,重新端起枪。
⑫就在食指穿进扳机孔的一瞬间,张郎明白了前面遇到的三具白骨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第一具会武功的人是背着这玉累死的,第二具和第三具是为争抢这玉而搏死的,第四具也是累死的……
⑬张郎放下枪,打了个哈哈,从丛里露出来,亲切地说:“乡亲﹣﹣恭喜你啊﹣﹣”
⑭张郎说,路遇横财,见者有份哟。张郎把藏好的翡翠指给对方看。
⑮对方姓李,李郎说,张兄,你先见,归你。
⑯三说二说,两人就抱成了一团,割指为血,插枝为香,结为兄弟。
⑰砍一棵拳头粗的树,两人抬着玉石在森林里穿行。
⑱行途中,张郎病了,俩人就歇下来,李郎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意地伺候着张郎;李郎病了,张郎就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信地伺候李郎。
⑲日复一日缓慢穿行,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磨难,俩人终于走出了千年的原始森林进去村庄。
⑳“哇﹣﹣啧啧﹣﹣”
(21)“啧啧﹣﹣哇﹣﹣”
(22)村人的眼睛个个像灯泡,惊羡,狡诡还有贪婪……
(23)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绕石走了三圈,环视众人,掷地有声地宣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24)玉石旁边高出众人一个头的族长捋捋将垂至前胸的白胡子,歪头看了眼李郎,再歪头看了眼张郎,更为高声地说:“不,是两颗——”
【小题1】(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小题2】(小题2)第⑧段划线句子最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题3)第⑱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小题4】(小题4)张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5)族长的话作为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作用。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小题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小题2】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小题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望梅”能否止渇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我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雫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消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目,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会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詹欢欢)
【小题1】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有什么好处?【小题2】“望梅”为什么不能止渴?
【小题3】简要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
在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
【小题4】王老师参加镇江国际马拉松赛,比赛中,他大汗淋,口渴难耐,边跑边喝水。请你用文中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4.综合性学习- (共1题)
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⑤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⑦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⑧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正确的顺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 (共1题)
题目一:古人云:“万物贵其真。”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做事,都贵在一个“真”字。请将“ 贵在真”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假设你走进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你能听懂那里花草树木的语言、飞鸟鱼虫的交谈、泉水山石的对话,并且还能和它们一起交流、生活……在那里,你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