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邵樊片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218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0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7月30日,当《检阅进行曲》响彻内蒙古朱日和的上空,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这块招牌早已摇摇欲坠,台风“天鸽”一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将它摔得粉身碎骨。
C.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2.
选出下列短语在结构分类上正确的一项()
①山川大地  ②声音响亮  ③经济特区  ④渐渐消散
⑤顾全大局  ⑥雄伟壮丽  ⑦结构坚固  ⑧竞选州长
A.①③/②⑥⑦/④⑤⑧
B.①③⑥/②⑦/④⑧/⑤
C.①⑥/②④⑦/③⑤/⑧
D.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冽(lǐng) 要(sài)    轻(yínɡ)   锐不可(dǎng)
B.发(bān)  裁(zhòng) 行(lǚ) 屏息声(liǎn)
C.然(qiāo) 首(qiáo)  蓝(zhàn)    摧枯拉(xiǔ)
D.空(lín)  刻(juān)  战(dū) 精竭虑(dān)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国庆假期出游,而骑在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却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们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
B.《“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高台跳水冠军吕伟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C.《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艾芙·居里曾经获得该奖项。

2.字词书写(共1题)

6.
(题文)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远山的薄雾还未及散去,眼前的景色便已迷醉了双眼。经过狂风zhòu雨的洗礼,枫叶有如炼狱后的涅槃重生,红得chì烈赤艳,红的生机盎然,林间湖边悠闲duó步的麋鹿看上去温顺hān厚,正享受独自漫步的快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1)友善______________ (2)甲翁之妻子乡___________ 
(3)山余亦未登_____________  (4)今吾辈方六旬 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甲翁妻子去乡 乙翁欲扶
B.过中不,则是无信    叟携酒乙翁第
C.山余亦未登     对子骂父,则无礼
D.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囊者愚公年且九十移山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4】《二翁登泰山》中的乙翁有何性格特点?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以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在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摘自《今晚报》2016年3月6日)

【小题1】本文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谈谈你对“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践行(至少从两个角度来谈)良好教养的?
9.
阅读朱成玉的《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完成小题。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⑪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⑫“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⑬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⑭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
发现“破烂”→_____________→被“教诲”→____________→获“奖励”→坚定“梦想”
【小题2】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可回收:
【小题3】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我。
【小题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小题5】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笑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了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

5.名著阅读(共1题)

10.
名著导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_(国籍)记者_________(名字)的不朽名著,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_____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2)选填:《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__(北伐/长征/抗日)。

6.语言表达(共1题)

11.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有了书,我们可以同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①⑤④③②D.③①④②⑤

7.综合性学习(共1题)

12.
(题文)综合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有一个年轻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十分的苦闷。为此,他专程去很远的地方找智者询问。他终于见到了智者,年轻人问智者:“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呢?”智者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从地上捡了一颗小石子,丢到远处的乱石堆中,对年轻人说:“你去把我刚才扔出去的小石子找回来。”年轻人在乱石堆中翻寻了半天,也没找到,他不知道到底哪一颗是老人扔出去的,因为每一颗石子看起来都差不多。他无功而返,智者从手上取下戒指,同样扔到那堆乱石中,让年轻人去找回来。这一次,年轻人没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那枚闪着金光的戒指。

8.作文(共1题)

13.
最近“点赞”一词风行网络,并且进入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口头用语。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点赞”名列其中。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有值得点赞的人和事吗?
请以“我为    点赞”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③不得套作仿作;
④字数在600字以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