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富论》两种译本的比较

材料二梁启超1902年发表《绍介新著(原富)》中说:“其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l903年在他发表的文章中,又再次提到该书:“然乡曲学子,得读之者百无一焉,读之而能解其理者千无一焉,是岂不可为长太息也。”夏曾佑在l903年写给严复的信中也说:”《原富》前日全书出版,昨已卖磬,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当代学者俞政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原富》在20世纪初期的境遇,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曲高和寡”。
——摘编自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严复《原富》的翻译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原富》在中国出现文中境遇的原因。
材料一《国富论》两种译本的比较

材料二梁启超1902年发表《绍介新著(原富)》中说:“其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l903年在他发表的文章中,又再次提到该书:“然乡曲学子,得读之者百无一焉,读之而能解其理者千无一焉,是岂不可为长太息也。”夏曾佑在l903年写给严复的信中也说:”《原富》前日全书出版,昨已卖磬,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当代学者俞政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原富》在20世纪初期的境遇,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曲高和寡”。
——摘编自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严复《原富》的翻译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原富》在中国出现文中境遇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庞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揭开了现代批孔的序幕,立下过不朽功勋。”与此类似的说法出现在朱玉湘的文章里:“‘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战斗口号,……立下过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主将”。而吕振羽早在1940年就已指出:“在反封建文化斗争的高潮中,曾产生一部分自由主义分子的盲目反古的倾向,即反历史主义的倾向。他们无视伟大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几乎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切都是要不得的,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一时就抹杀了发展到那样高度的中国封建文化的一切,不去估计其巨大的创造成果和它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华丽《新时期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材料庞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揭开了现代批孔的序幕,立下过不朽功勋。”与此类似的说法出现在朱玉湘的文章里:“‘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战斗口号,……立下过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主将”。而吕振羽早在1940年就已指出:“在反封建文化斗争的高潮中,曾产生一部分自由主义分子的盲目反古的倾向,即反历史主义的倾向。他们无视伟大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几乎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切都是要不得的,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一时就抹杀了发展到那样高度的中国封建文化的一切,不去估计其巨大的创造成果和它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华丽《新时期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3.
材料一“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的一个名词。我们常说什么“国计民生”,不过我们所用这句话恐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见得涵有几多意义的,但是今日科学大明,在科学范围内拿这个名词来用于社会经济上,就觉得意义无穷了。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孙中山《民生主义》演讲稿
材料二1921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设计的政治构架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观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理想蓝图?
(2)材料二中的政治构架的设计体现的思想,就孙中山的民主政治设计,谈谈你的认识。
——孙中山《民生主义》演讲稿
材料二1921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设计的政治构架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观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理想蓝图?
(2)材料二中的政治构架的设计体现的思想,就孙中山的民主政治设计,谈谈你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1题)
4.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5.
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
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
D.反对盲目排外 |
6.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材料中的“新学”
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
C.提倡“中体西用” | D.倡导“维新变法” |
7.
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是为了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
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
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
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 |
8.
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
A.提出了三民主义 |
B.提倡了三大政策 |
C.领导了辛亥革命 |
D.主张“平均地权” |
9.
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
10.
严复在某译著中说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材料信息反映出( )
A.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 | B.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
C.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 D.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力 |
11.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说:”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辩矣。”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
A.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
B.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 |
D.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12.
“信”“达”“雅”是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和随意增减原文。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却将达尔文主义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这部批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翻译成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严复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 |
B.严复误解了赫胥黎的观点 |
C.严复翻译水平达不到他的翻译标准 |
D.严复这样的翻译别有深意 |
13.
《弢安园文录外编》(1882年出版)中指出“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话旨在说明中国思想家
A.坚持中体西用 | B.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向“制度”转变 |
C.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
14.
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C.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
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
15.
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他明确表示:“决非如此”,并详细解释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据此,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A.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 |
B.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
C.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 |
D.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
16.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思想的精髓是
A.坚持群众路线 | B.重视经济建设 |
C.强调实事求是 | D.开展武装斗争 |
17.
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
18.
***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新民主主义论》 |
B.《论联合政府》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9.
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
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 |
D.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
20.
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
2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下列哪些著作反映了***作出了“自觉选择”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③《井冈山的斗争》
④《新民主主义论》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③《井冈山的斗争》
④《新民主主义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22.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熔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
B.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
D.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23.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说明
A.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变革认识深刻 |
B.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 |
C.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
D.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