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国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人文精神流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流变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古希腊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国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摘编自《浅析古希腊人文精种》
材料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中对平等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市民(即资产阶级)范围之内。先进的启蒙学者则主张把平等扩大到一切人求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普遍认为一切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依靠科学进步,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一场人文危机。面对这种危机,现当代思想先锋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人文精神流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流变带来的积极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学改良刍议》的核心主张和鲁迅“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简要评价“文学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摘编自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成为文学革命“第一个发难的信号”,在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18年,鲁迅则以他卓越的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但是,在文学革命过程中,部分知识分子盲目地否定中国文学遗产,盲目地模仿西洋文学,出现了洋八股,硬搬硬套形形色色的文学上的“主义”。——摘编自杨加印、张利满《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词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学改良刍议》的核心主张和鲁迅“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简要评价“文学革命”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后,伽利略发明了用系统的实验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验,因而科学成为“实证知识”时,西方近代科学就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路德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文艺复兴后,伽利略发明了用系统的实验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验,因而科学成为“实证知识”时,西方近代科学就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钱兆华、高文芳《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材料二:路德的“因信称义”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但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阔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的学术束缚;没有他们,外界的阻碍也许竟无法克服。”——摘编自丹皮尔《科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位为科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及其主要成就。(2)根据材料二,概括路德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因素。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出现了以讨论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现了高潮,理学应运而生。北宋理学先驱提出或涉及一些理学的基本范畴。宋仁宗庆历年间是理学勃起的阶段,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理学家的看法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观念形态的“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根本。先有“理”而后有“气”。历史的盛衰变化也受理的支配,封建社会的纲常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永恒的等级秩序,是天理的体现,是不能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据此说明19世纪末中国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一:宋元时期,出现了以讨论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现了高潮,理学应运而生。北宋理学先驱提出或涉及一些理学的基本范畴。宋仁宗庆历年间是理学勃起的阶段,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理学家的看法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观念形态的“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根本。先有“理”而后有“气”。历史的盛衰变化也受理的支配,封建社会的纲常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永恒的等级秩序,是天理的体现,是不能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的主要观点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制法之王”,并不是“述而不作”。《六经》所记尧舜之“盛德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之言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提出了“三世说”。今文经学中有“统三通,张三世”之说。“公羊三世说”即为摄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康有为用西方近世政治思想将其比附为“专制、立宪、共和”三种政治体制,用以解释历史发展趋势,冲击传统的“敬天法祖”的思想,康自称是孔子道统的继承人,改革也是合于“圣人之道”的,从而为他的变法思想披上一件正统儒学的外表。——摘编自林培龙等《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理学的基本内涵,并指出宋代理学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据此说明19世纪末中国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5.
1912年9月1日,孙中山在演讲时说今我共和成立,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这表明孙中山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C.已经认识到反帝的重要性 |
D.倡导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
2.单选题- (共20题)
6.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7.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
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
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
8.
马丁·路德决定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德语,但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 |
B.使人们获得信仰自由 |
C.推动德意志国家统一 |
D.推翻天主教会的统治 |
9.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
10.
智者学派运动被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则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普罗泰格拉的核心思想内容是
A.强调追求真理 |
B.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
C.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 |
D.提倡人性,强调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
11.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是一种感官艺术,虽然它很多主题都与宗教有关。可是,对健美的人体的描绘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一大特色。这突出的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
A.仅仅是感官艺术 |
B.腐蚀了宗教伦理 |
C.重现了人性之美 |
D.体现了高尚主题 |
12.
伏尔泰认为国家负有保障人民的社会地位和自然权利之责,从这个意义上说,统治与被统治之间有内在的相约关系。”伏尔泰这一思想有利于
A.社会成员的平等 |
B.强化君主的权力 |
C.实现政治民主化 |
D.维护平民的利益 |
13.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天赋人权说 |
B.社会契约论 |
C.自由平等说 |
D.人民主权说 |
14.
“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
15.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
B.求善而不存真 |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
D.落后于西方国家 |
17.
达尔文给他的读者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思想观念得换一换了,《圣经》对物种起源的解释好像不大对,应该代之以自然主义的说明。材料旨在说明达尔文的著作
A.长期深受宗教的困扰 |
B.否认了《圣经》的原有作用 |
C.瓦解了传统的思想观念 |
D.转变了人们的自然观 |
18.
魏源《海国图志》对英国记载特别详细,尤其在政治方面,对英国议会民主制记录详细,字里行间表达出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向往。这表明魏源
A.主张学习英国民主政治 |
B.欣赏英国君主立宪制 |
C.认清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
D.开始全面学习英国 |
19.
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主要是因为
A.它首次冲破了明朝以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 |
B.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 |
C.它吻合了当时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 |
D.它推动了清政府紧跟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 |
20.
“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中西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A.冲击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
B.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
C.最初宣扬了西方科技思想 |
D.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21.
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康德的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到救治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这些“主义”的出现
A.造成中国的知识分子思想混乱不知所从 |
B.为救亡图存提供一个比较与选择的机会 |
C.进一步验证“民主与科学”的合理正确 |
D.彻底终止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
22.
在井冈山时期,***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A.明确提出了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
B.***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C.***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D.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
23.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B.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
24.
1958年6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一年不是抓一次,也不是抓两次,也不是抓四次,而是抓它七八次。”这一论述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恢复落后的经济 |
B.国家安全的需要 |
C.追赶西方的步伐 |
D.协调好国民经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