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2.
物价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材料二1992年~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这种状况会产生什么影响。
(2)1992年~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度上涨,并分析这种状况会产生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
材料一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材料二1992年~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这种状况会产生什么影响。
(2)1992年~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度上涨,并分析这种状况会产生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
2.单选题- (共4题)
3.
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
A.“一五”计划的成果 |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
C.人民公社的特征 |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
4.
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合作化运动 |
B.“大跃进”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5.
1961年—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qo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