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161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的人。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自然法《“道”与“自然法”——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2.
材料 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郑板桥自小清贫,长期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练,郑板桥的思想主要受他的家学渊源以及他的老师的影响。郑板桥的父亲和他的老师陆种园给他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郑板桥认为,只有与“社稷民生之计”相关的文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反之,与民生无关的靡丽之作都属小乘法或私家文章。另外,郑板桥关注民情,尤其是对农夫,他把农夫看作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范县、潍县任职期间,他主张务实,兴利除弊,尽管他所担任的仅是县邑小史,难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利用七品县官仅有的权力,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贡献。
——摘编自张叔俊《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务实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板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单选题(共23题)

3.
据有关统计,1958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并不符合当时客观规律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D.是借鉴苏联经验的结果
4.
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2016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这说明
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C.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5.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D.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6.
***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7.
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认为:“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对此最好的理解是
A.一切当下都是历史的延伸
B.研究历史应采取一种旁观的态度
C.“人”是历史研究始终如一的本质对象
D.历史与现实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8.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9.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B.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C.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10.
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6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7世纪初,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
B.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
C.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D.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
11.
但丁在《神曲》里写:“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据此可知但丁(  )
A.主张废除宗教信仰B.反对教会集权和腐败
C.主张用新教取代天主教D.主张实行分权与制衡
12.
在古希腊,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这反映了
A.哲学源于民主政治B.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C.理性精神开始萌发D.古代科学荒诞不经
13.
研究者发现瑞典、丹麦、荷兰、德国以及英国的一些地方在1700年以前就达到半数男性脱盲,而意大利、 西班牙、法国南部则要等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与这种差异相关的是
A.宗教改革B.商业革命
C.重商主义D.启蒙运动
14.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15.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16.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
17.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笛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渴望俗世认可
B.意在借物抒情
C.追求娱乐教化
D.注重写意传神
18.
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19.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材料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
A.“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辩证思想
B.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
C.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
D.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
20.
在明淸小说《红楼梦》和《镜花缘》中,女孩子们走到一起,时常开起“得贵婿”“有姐夫”之类的玩笑,表现了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文学具有强烈批判色彩
B.儒家统治地位的动摇
C.文学创作关注百姓生活
D.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1.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
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
D.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22.
“(它)是一门奇妙的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这一理论
A.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弥补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C.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3.
他曾设想了这样一个理想实验,站在一个很高的塔顶上,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抛射出一块石子,那么……如果塔顶无限高,石子被抛射的速度愈快,它就射得愈远。当抛射速度达到一定的速度,石子就会像月球那样环绕地球运行。该实验得出的理论
A.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观念
B.开创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
C.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
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4.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
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25.
1957年,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1962年,***对此说:“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由此可见当时
A.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