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一度实行过人民公社,1978年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
——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户经营”,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农民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场。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中共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农民手中的现金增多,储蓄意愿增强,很大程度上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用并不是很明显,而学习技术是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这种格局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土地承包合同就成了一纸空文,容易产生农村权力腐败,农民利益受损。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及其危害。
(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综合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学者宋圭武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材料一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
——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户经营”,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农民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场。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中共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农民手中的现金增多,储蓄意愿增强,很大程度上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用并不是很明显,而学习技术是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这种格局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土地承包合同就成了一纸空文,容易产生农村权力腐败,农民利益受损。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及其危害。
(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综合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学者宋圭武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对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相比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4)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 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
国民收入 | 92.9% | 7.1% |
工业总产值 | 98% | 2% |
商品零售额 | 95.8% | 4.2% |
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对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相比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4)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2.单选题- (共10题)
3.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
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
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
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
5.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
增长率 | -22.8% | 47% | 223% |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6.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
7.
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3.25%,1993年增长了13.4%,1994年增长了11.8%。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
B.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C.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 |
D.冷战结束,中国的外部环境大幅改善 |
8.
(题文)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泾济体制 |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
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
D.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
9.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
10.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制定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 |
B.中国长期落后的现实局面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示范 |
D.人们迫切脱贫致富的愿望 |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南方谈话作了一个很深刻很准确的历史评价。“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下列属于当时“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的是( )
①厂长负责制是否削弱了党的领导?
②私营经济是否动摇了社会主义?
③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①厂长负责制是否削弱了党的领导?
②私营经济是否动摇了社会主义?
③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