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材料一 某校高二(2)班历史第二学习小组在学习必修Ⅲ相关内容后,制作了下图1-1的作品:

在作品简介有“最早”、“成熟汉字”等字样,而据该小组同学介绍,他们参考了学者董作宾的作品(图1-2):
材料二 作品展览的时候,某同学对“董作宾”是谁产生了兴趣,要了解相关信息,他想到了下列几种方法:
A、查阅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或《辞海》
B、查阅该小组作品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C、在知名搜索网站相应位置输入“书法家”进行搜索,在搜索结果中寻找董作宾相关的信息
D、去图书馆查阅《中国历史人物列传》
E、在知名搜索网站相应位置输入“董作宾简介”进行搜索
(1)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你推测该小组作品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会推荐他选择上述哪种查找信息的方式?为什么?
(3)如果参观的同学要求介绍“董作宾”,假如你是该小组成员,根据你的推测,你应该如何简要作答?

在作品简介有“最早”、“成熟汉字”等字样,而据该小组同学介绍,他们参考了学者董作宾的作品(图1-2):
材料二 作品展览的时候,某同学对“董作宾”是谁产生了兴趣,要了解相关信息,他想到了下列几种方法:
A、查阅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或《辞海》
B、查阅该小组作品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C、在知名搜索网站相应位置输入“书法家”进行搜索,在搜索结果中寻找董作宾相关的信息
D、去图书馆查阅《中国历史人物列传》
E、在知名搜索网站相应位置输入“董作宾简介”进行搜索
(1)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你推测该小组作品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会推荐他选择上述哪种查找信息的方式?为什么?
(3)如果参观的同学要求介绍“董作宾”,假如你是该小组成员,根据你的推测,你应该如何简要作答?
3.
16—19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物理学成就斐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例如,伽利略的科学工作,就体现了学者传统的工匠传统的结合。伽利略很重视实验,同时,伽利略也很重视数学……这就是他在实验的基础上,能够做出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如落体定律。摆振动、合理定律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宣传“牛顿思想”的方式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牛顿思想”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材料一 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例如,伽利略的科学工作,就体现了学者传统的工匠传统的结合。伽利略很重视实验,同时,伽利略也很重视数学……这就是他在实验的基础上,能够做出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如落体定律。摆振动、合理定律等。
——摘编自金文玲、毛建儒《对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原因的分析》
材料二 《牛顿哲学原理》一书则是把牛顿思想通俗化的一种尝试。伏尔泰声称该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的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他通过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例如那个家喻户晓的说明牛顿万有引力理论产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便是伏尔泰的手笔。——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材料三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源于事物本性的必然关系。就此而言,一切存在物都各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人类有其法。——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伽利略研究物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物理学革命发生于欧洲的思想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宣传“牛顿思想”的方式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牛顿思想”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某些结果差别如此之大?
(3)如果引用上述资料作学习和研究,你认为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 崇拜人数 | 被崇拜者 |
1 | 153 | 孔子 |
2 | 61 | 孟子 |
3 | 17 | 孙中山 |
4 | 11 | 颜渊 |
5 | 8 | 诸葛亮、范仲淹 |
6 | 7 | 岳飞 |
7 | 6 | 王守仁 |
8 | 4 |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
9 | 3 | 程德全 |
10 | 2 |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
11 | 1 |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
12 | 23 | 无崇拜者 |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1)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某些结果差别如此之大?
(3)如果引用上述资料作学习和研究,你认为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3.选择题- (共3题)
6.词语搭配,用线段连起来。
①大风{#blank#}1{#/blank#} | A.罩着 |
②暴雨{#blank#}2{#/blank#} | B.刮着 |
③大雪{#blank#}3{#/blank#} | C.下着 |
④大雾{#blank#}4{#/blank#} | D.飘着 |
7.词语搭配,用线段连起来。
①大风{#blank#}1{#/blank#} | A.罩着 |
②暴雨{#blank#}2{#/blank#} | B.刮着 |
③大雪{#blank#}3{#/blank#} | C.下着 |
④大雾{#blank#}4{#/blank#} | D.飘着 |
4.单选题- (共18题)
9.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
10.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据此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到的人心 | B.宋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
C.理学失去了传统的主流地位 |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
11.
斯宾塞“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同。材料表明
A.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 | B.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
C.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 | D.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 |
14.
下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 |
B.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
C.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
D.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
15.
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法国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开始动摇了封建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 B.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
16.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回到本源”,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A.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
B.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 |
C.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 |
D.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
17.
“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启蒙运动
A.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 |
B.注重发动民众的力量 |
C.旨在推动知识的普及 |
D.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
18.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
19.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
B.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
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
D.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
20.
“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开拓了物理学新领域。”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经典力学 | B.相对论 | C.量子假说 | D.生物进化论 |
21.
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表明
A.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 |
B.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 |
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 |
D.西学已经占据文化主流 |
22.
早期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自觉的把他当做改造社会的武器而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的 |
B.新思想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 |
C.人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的 |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3.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
B.《民报》、《天演论》 |
C.《天演论》、《时务报》 |
D.《海国图志》、《天演论》 |
24.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选择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