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摘编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这一变化在哪部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有所体现,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叶以后中外交流发生了的新变化,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摘编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这一变化在哪部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有所体现,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叶以后中外交流发生了的新变化,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2.单选题- (共21题)
2.
文人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也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士大夫阶层作出的反应有
①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③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④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①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③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④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3.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4.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
5.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6.
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
7.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
8.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
9.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0.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
11.
美国历史学家罗素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走问“两个极端”的是( )
A.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12.
恽代英在给《新青年》的信中写道,自从看了《敬告青年》后,“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这说明()
A.恽代英亲自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 B.《新青年》只适合青年阅读 |
C.新文化运动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 D.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运动 |
13.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
14.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亡国 | B.革命 | C.帝制 | D.尊孔 |
15.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
16.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李鸿章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17.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
B.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 |
C.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 |
D.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 |
18.
以下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
19.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的根源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
20.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此观点( )
A.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 |
B.旨在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 |
C.全面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功绩 |
D.歪曲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
21.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