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艺术作品反映的历史面貌包括三类情况:一类是后代描述前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艺术作品,如历史小说、音乐及舞蹈史诗、历史戏剧及影视片等;一类是历代记述或反映当时人物、事件和社会生活等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后代认识前代历史的资料,如历代记述和反映当时人物事件的诗文、书画、音乐、照片等;还有一类是历代描述自然景物等的艺术作品,如写景诗、山水画、花鸟画等,虽非直接记述人物、事件,却也能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习俗风尚、情趣爱好等。
材料 艺术作品反映的历史面貌包括三类情况:一类是后代描述前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艺术作品,如历史小说、音乐及舞蹈史诗、历史戏剧及影视片等;一类是历代记述或反映当时人物、事件和社会生活等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后代认识前代历史的资料,如历代记述和反映当时人物事件的诗文、书画、音乐、照片等;还有一类是历代描述自然景物等的艺术作品,如写景诗、山水画、花鸟画等,虽非直接记述人物、事件,却也能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习俗风尚、情趣爱好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艺术中的历史”
围绕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给予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留学生群体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为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民国时期,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留学的自由度较大,规模空前,成就显著,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如留美学生茅以升,留法学生邓小平,留苏学生刘少奇,留日学生郭沫若,留欧学生李四光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直到1965年,才批准50名人员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自然科学。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出现了开放和谐的新格局,从7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近20余年时间即有30万余人出国留学。
——摘编自《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归纳近现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民国时期,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留学的自由度较大,规模空前,成就显著,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如留美学生茅以升,留法学生邓小平,留苏学生刘少奇,留日学生郭沫若,留欧学生李四光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直到1965年,才批准50名人员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自然科学。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出现了开放和谐的新格局,从7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近20余年时间即有30万余人出国留学。
——摘编自《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归纳近现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近代以来,东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都曾出现过自身的迷失,但在相互的碰撞与融合中又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状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去追求正义与美德,相反,享乐主义与纵欲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单边霸权凌驾一切。……为了克服和弥补人性缺陷而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一场旨在“克制人性放纵、构建和谐社会”的至善主义文化运动正在悄悄开始。这和当初中国的孔子及其弟子所发起了一场同样性质的,以克己复礼为内容的文化运动有类似之处。
——摘编自《论现代危机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主流价值观在古、今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克服当今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缺陷?
材料三 “西化”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从“西化”到“全盘西化”到“与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和包容态度走向世界。
——摘编自《浅析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全盘西化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主流价值从文化迷失到再次走上文化自信的探索历程。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识。
材料一 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状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去追求正义与美德,相反,享乐主义与纵欲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单边霸权凌驾一切。……为了克服和弥补人性缺陷而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一场旨在“克制人性放纵、构建和谐社会”的至善主义文化运动正在悄悄开始。这和当初中国的孔子及其弟子所发起了一场同样性质的,以克己复礼为内容的文化运动有类似之处。
——摘编自《论现代危机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主流价值观在古、今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克服当今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缺陷?
材料三 “西化”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从“西化”到“全盘西化”到“与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和包容态度走向世界。
——摘编自《浅析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全盘西化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主流价值从文化迷失到再次走上文化自信的探索历程。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0题)
4.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其生产不计成本,其管理腐败落后,其技术完全依赖洋人,所产枪支李鸿章自己都不愿购买,反而带头继续购买洋枪洋炮。这说明
A.欧美枪支物美价廉 |
B.李鸿章崇洋媚外 |
C.顽固派阻挠洋务运动 |
D.洋务运动失败有其必然性 |
5.
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也是人民自由协议的结果……在由契约结成的国家里,由于国家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因此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这一言论
A.科学的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原因 |
B.有力的批判了“君权神授”理论 |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为全人类描绘了美好政治蓝图 |
6.
“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
8.
康德主张“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卢梭却认为“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这表明
A.康德比卢梭更倾向于理性 |
B.矛盾无处不在 |
C.卢梭认为理性主义已经过时 |
D.人文精神丰富多彩 |
9.
文艺复兴时期的洛斯基在《论贪婪》中写道:“我们所有的人都充满着获取利润,获取更多的利润的欲望,如果放弃这个欲望,一切事业都会停止。”这一思想
A.与智者学派基本一致 |
B.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复苏 |
C.道出了文艺复兴的实质 |
D.是个人主义的源头 |
11.
阅读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表。明清科技与西方科技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不包括
中国 | 西方 |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 151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A.科举取士的促进 |
B.农耕文化的影响 |
C.科技思想的影响 |
D.专制文化的影响 |
1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红尘滚滚,奈何不了一往情深;人欲横流,唯简单笃定不乱一心。”这种揭示“人欲,人性”的文化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
A.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
B.中国文化内涵多样性 |
C.民间思想借助文学作品广泛传播 |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13.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下列最能体现科学的指导作用的是
A.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推动了发电机的发明 |
B.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微生物学的进步 |
C.“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
D.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
15.
早期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自觉的把他当做改造社会的武器而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的 |
B.新思想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 |
C.人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的 |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6.
新文化运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学术批判,而是带有强烈色彩和绝对化倾向的社会批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
B.传统文化不适应近代化的需要 |
C.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必然要求 |
D.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
17.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解读史料的基本原则。下列史料解读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选项 | 史料 | 结论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产生 |
B |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 |
C | 谭嗣同说:“誓弑尽天下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 | 维新派反对君主制 |
D | 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 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 |
A.A |
B.B |
C.C |
D.D |
18.
***指出“党的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马上举行暴动。但是革命的发展将是很快的,武装暴动的宣传和准备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这一认识应出自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19.
王玉明教授,1950年生,江西九江人,1967年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厦门大学,1981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王教授该段履历反映了
A.《义务教育法》保障其高中顺利毕业 |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成为其人生转折点 |
C.“教育大革命”为其成才提供了机遇 |
D.中美关系正常化促成其成为教授 |
20.
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化教育界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下列关于“双百方针”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背景下提出的 |
B.它主张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科技上的“百花齐放” |
C.它的提出一直鼓励着文艺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D.它的指导下诞生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等大批文学作品 |
21.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创作。它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在40-50年代达到高峰。下列属于其代表作品的是
A.《唐璜》 |
B.《海燕》 |
C.《百年孤独》 |
D.《红与黑》 |
22.
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的思想,他不同于康有为,认识到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却因此而一味否认满汉矛盾;也不同于孙中山等,为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而过分夸大满汉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梁启超的民族思想根源于其忧国忧民的爱国心 |
B.康有为的民族思想完全服务于其维新变法运动 |
C.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
D.满清的专制统治是近代民族思想产生的根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