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117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1811—1911年)之中,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或为西人控制,或系华人主持,尽管他们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20世纪初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女学歌略》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四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政治根源。
(2)对文艺复兴的评价,材料二与材料三存在哪两种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的内涵?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五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4)材料三、四、五反映了西欧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工科、师范、农林,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系迁至内地组建新学校。到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较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材料三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3.单选题(共23题)

4.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等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可能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延安时期的***思想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
D.建国后***思想的新发展
5.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D.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
6.
***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7.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8.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
B.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推行
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9.
对于16世纪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10.
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A.对教权主义的眷恋B.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D.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11.
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画主要体现了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B.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D.“主权在民”的原则
12.
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13.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14.
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时的“晚霞”是指
A.集大成科技巨作涌现
B.各种发明不断出现
C.早期反封建思想出现
D.古代小说蓬勃发展
15.
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
A.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1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髙,思想禁锢加深
17.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中的两道工序:“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这项发明
A.经毕升改进后得以推广
B.受益于古代道士的炼丹术
C.使书写材料发生革命性变革
D.为发现美洲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18.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19.
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B.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C.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D.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20.
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21.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人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科学回答了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中国走什么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依靠谁的问题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22.
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谈话
A.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D.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3.
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24.
下图是中国政府颁布的某文件的内容摘录。该文件
A.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
C.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D.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表现
25.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A.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D.反映了科技领域中的浮夸现象
26.
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是
A.“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
D.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4.选择题(共2题)

27.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28.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